圖/Pixbay 文/梁惠明
是從《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Eat Pray Love)這部全球熱賣的電影與小說開始帶領的風潮嗎?「只有我一個人」的日常,從生活樣貌變成信仰,許多人開始覺得一個人過活也不錯,不應感到羞恥,即使一個人做完了孤獨量表裏的所有事情,也可以很驕傲正向地活著。
如果您正處於想要獨處並且能夠自在適應的狀態,這當然是一種幸福的樣貌。只是許多躲藏在「獨處」背後的靈魂,其實渴望被看見與陪伴。在看似享受一個人的同時,心裡隱然恐懼著--沒有人需要你、你的需求沒有人知道,就算你突然之間化成一陣煙也不會有人在乎,天地這麼大,卻連個可以說句內心話的人都沒有......,在某個瞬間,硬撐的自我就被孤寂啃噬到支離破碎......。「其實不想孤獨」的獨處,是最令人心碎的日常,更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心頭最大夢魘。
沒有朋友 讓 「我到底是誰?」這件事 失去定義座標
英國BBC報導指出,根據英國紅十字會的最新研究,英國數百萬人正承受孤獨而與社會疏離。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4千名成年人中,有五分之一表示他們根本沒有親密的朋友,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沒有人可以交談,找不到歸屬感。
26歲的Hazel Newell隨著丈夫移居到陌生的城市,「大家都說這是個友善的地方,每個人見面都會互相打招呼,但是他們不是朋友,我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朋友。」
「當一個人沒有朋友,失去人際連結,『我是誰』這件事,就找不到定義的座標,你就失去了自己。」Hazel Newell說出重點。
(認識許多人、每天忙於人際交流,不代表就會不孤單。在人群裡卻覺得沒有人能說話,更顯無助。圖片來源:Pixbay)
隱性孤獨 身在人群或擁有人際關係 依舊感到寂寞
「人脈」與「朋友」不同,有廣泛人脈的人,在遇到困難時,卻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幫助你。
日本暢銷書《不知道哪一天會分開,但不是今天》作者F說,「我是這麼定義朋友的:自己想到或感覺到的事,不必說明得清楚易懂,也不必硬要有個結論,更不必刻意說得逗趣,只要直率地說出口。能讓自己這麼想,而對方也會這樣直率回應的人,就是朋友。」
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朋友的定義有許多種,常見的三種人際功能是: 有些朋友是娛樂功能,可以一起玩樂和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如打球、跳舞、遊伴等;有些朋友是實際功能,可以彼此幫忙,像同樣是媽媽、同是愛狗人,能互相提供諮詢或實際協助;有些朋友則是可以好好陪伴或是傾聽,具有支持功能。」
葉北辰分析,但有時即便你周圍都是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際交流,仍舊備感孤寂,「這時可能得檢視自己的生活,孤單感恐來自於覺得自己不被接納或不被瞭解。」
「重點是,」葉北辰心理師強調,要朋友懂你之前,你得先懂自己的需求並能夠表達出來,要能夠覺察自己當下需要的是哪種人際功能,「很少有朋友能夠同時提供所有人際功能,所以要認清自己的需求,並找到適合的對象,以免你需要的不是對方可以提供的,或反過來,對方可以提供的並非你當下的需求。」
(引導自己發現「真正想做的事」,有助於找到適合的朋友。圖片來源:Pixbay)
不論一個人還是很多朋友 都可以過得很好 重點在於「連結感」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在網路時代,朋友的定義也隨之改變。「有種老朋友,是即使多年未見未聯絡,一聯繫上就會馬上有『連結感』,這就是朋友的意義。」
「人會感覺孤單,是因與生俱來的『連結感』產生斷裂,有人說小嬰兒會笑,就是為了讓照顧他的大人,會因為可愛笑容而樂於看顧他的需求,與大人產生連結,」許皓宜說,但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種種挫折,丟失或是削弱了連結力,孤獨感也就此茁壯。
「我絕對相信,有種人『即使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這是因為他有維繫自身連結感的能力--他可以跟自己的未來聯結,規劃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連結能力是向內的,不是向外的。」許皓宜說,當一個人有足夠的生命歷練,他的確可以獨處而自在。
不過也有許多人,內心還是希望能與其他人產生連結,卻又害怕朋友讓自己受傷,躲在自以為無害其實痛苦萬分的獨處裡。許皓宜說,「交朋友」這件事,並非一種技能,而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朋友,這點無庸置疑,三個小提醒,幫你釐清誰是朋友:
1.要學會看人:
別以「相處時間長短」與「互動緊密與否」判斷,尤其同事不適合當朋友。有共同興趣和話題的人,比較能產生連結感。
2.評估這個人是否適合:
不要太快信任別人,否則發生利益衝突時,容易從這段關係中受傷,必須從自己的經驗裡學習成長。
3.無論如何告訴自己「再嘗試一次」:
建立連結感需要付出信任,如果真的不願意孤單一個人,有時必須更勇敢一些,伸出觸手。
「你可以選擇孤單,但是別讓孤單選上你」,認真檢視自己的連結感,做出改變,是走出孤獨的開始。在獨處時,一個人獨來獨往不會悲哀;在日常裡,一群人熙來攘往不感寂寞。祝你的生活,隨心所欲,放心自在。
延伸閱讀:
若另一半有過不忠 作家:到了老年,再寬厚的女性都寧願孤獨終老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