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黃小姐與媽媽合影。(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我以為是近視,最後整個看不到了。」21歲黃小姐1歲時突然不會走路,到診所檢查發現關節積水,輾轉到各大院所治療,花了3年才確診小兒原發性關節炎,雖然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發炎,卻遲遲未檢查眼睛,直到13歲那年發現看黑板越來越吃力,眼科研判為輕微白內障,進一步檢查,才知道是關節炎併發的眼睛疾病「葡萄膜炎」作祟。
收治患者的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醫師表示,台灣約有5萬5千名視覺障礙者,6成以上屬於中或重度病人,其中高致盲疾病葡萄膜炎佔所有致盲病人10%。葡萄膜炎依發病範圍,分為前、中、後三期,常聽到的「虹彩炎」,屬於前期症狀。
▲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醫師解釋小兒原發性關節炎併發虹彩炎機轉。(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奕修提到,葡萄膜炎包含80種以上不同的疾病類型,自體免疫性葡萄膜炎發病原因不明,其疾病表現常以紅、通、飛蚊、暗影、視力下降等問題表現,小兒原發性關節炎之所以難確診,就是因其症狀表現「無徵兆」,病患不紅不痛,視力卻會持續變差,正因為症狀不明顯且並呈緩慢,年輕患者不易察覺。
英國眼科雜誌2003年7月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36%的小兒虹彩炎病人會視力受損(矯正後視力小於0.5),24%的視力達到重殘的地步(矯正後視力小於0.1)。黃奕修提到,這是極難治癒的眼炎症,用了各種免疫抑制劑,仍常無法避免其高致盲率。
▲林口長庚召開眼睛發炎,小心罹患風濕疾病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小姐表示,自己在國二之前的視力皆為1.0,但從某天起看東西開始變模糊,且視力在2個月內急速下降,雖然確診為葡萄膜炎前期「虹彩炎」,但轉至長庚醫院專科門診時,右眼已完全失明,經生物製劑治療的左眼,也僅存0.3視力。
現在21歲的她疾病仍十分活躍,至今已換了4種生物製劑,每個月花費4萬元。且因從小服用類固醇,身高只有130公分,加上長了一張娃娃臉,看起來就跟小學生沒兩樣。
林口長庚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葉國偉表示,台灣16歲以下的兒童,有11.1%有特發性關節炎,每年約新增123位個案。近年來研究已發現,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會併發葡萄膜炎,且容易雙眼發病,建議確診者應一併到眼科進行追蹤,在病變前期就及早給予生物製劑,抑制疾病惡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