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每年老化1%!3大老化關鍵 想「無痛高齡」得趁現在

▲▼老人照護,長照,長期照護,高齡化,年長者陪伴。(圖/記者季相儒攝)

▲步入中老年,時常會發現患有慢性疾病。(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 張曉卉

人的老化是個複雜過程,包含先天遺傳、後天生活型態、慢性疾病等都會交互作用影響老化過程。 整體而言,從30歲以後,身體大部份器官系統的功能,會以每年下降0.8~1%的速度衰退,成大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家銘醫師表示。 人為什麼會變老,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提出兩派老化理論說法。

第一派主張,人會變老取決於基因時鐘,是先天的。另一派認為,人的老化是後天因素,來自器官長期磨損和毒素累積造成。因為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自由基,會去攻擊傷害人體細胞,進而造成組織、器官一步步走向衰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派都有可取之處,但也都有侷限,老化現象應該是先天基因、後天環境與疾病等,都扮演重要角色,這樣現象稱為常態性老化(usual aging)。」詹鼎正表示,常態性老化有三大特色:

1. 變異性很大:每個人都以不同速度老去,同一個人身上的每個器官老化速度也不同。

2. 生理儲備量逐漸減少:各個器官或多或少都有儲備量,比方:一顆腎臟就可以發揮過濾身體廢物功能,維持生命,另個腎臟就是儲備量。但在老化過程中,儲備量逐漸喪失,一旦碰到外來壓力,老人家就比較難維持身體恆定狀態。例如年輕人感染了病毒,可能引發小感冒,若是85歲阿嬤被傳染,可能就演變成肺炎。

▲▼老人照護,長照,長期照護,高齡化,年長者陪伴。(圖/記者季相儒攝)

▲年長者比較難抵禦疾病入侵,但衰老並不是一種病。(圖/記者季相儒攝)

3. 年紀越大,越容易生病:許多致病因子,經過歲月累積才會產生作用。詹鼎正強調,一般人總會把老、病畫上等號,其實不然。年紀大之後冒出來的慢性病,其實肇因於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 有人好奇,長壽是否有家族遺傳? 一個人是否能「呷百二」,家族遺傳確實扮演重要角色。

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百歲人瑞的父母親活到90多歲的機率是他人的7倍;兄弟姊妹活到90歲的機率為他人的4倍;人瑞的子孫也比一般人健康,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的比例比較低。就算得到上述常見慢性病,也會延後2~8.5年才發病。

但這項研究也指出,同一家庭成員擁有的不只是基因,還包括相同飲食習慣,以及對運動、追求智識採同樣態度,顯示後天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同樣對長壽有重要影響。 許多研究也指出,大約只有三成的老化現象,是由遺傳決定。並且,年紀越大,遺傳基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越小,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越大。

▲老年,運動,照護,習慣,馬拉松,路跑,奶奶。(圖/翻攝自pixabay)

▲平時保持良老的運動及飲食習慣,可減少老年病痛的發生。(圖/翻攝自pixabay)

耶魯大學外科暨醫學史教授努蘭醫師說,在機器上,我們可以區分已經損壞的零件和長時間使用而有些磨損的零件有差異;同樣在人體上,也應該區別衰老和確實生病不同。雖然老化容易使人容易罹患某些疾病,但老不是病,而是許多疾病的風險因素,年長者比較難抵禦疾病入侵,但衰老並不是一種病。

比如,中風就是一種疾病,而非衰老的正常程序。中風經常是因為血管硬化病變而發生,然而,大部份八、九十高齡老者,非但沒有中風,而且只要警覺到中風的機率隨年歲增長而升高,並採取適當做法,就可預防或者減少其影響。

努蘭醫師表示,「即使光陰無情地侵略我們的細胞、組織和器官,只要在較年輕時適當保養照料身體,就能降低、減緩、有時甚至能逆轉時間造成的影響。」想要長命百歲無病痛,要靠平時保養,許多人可以無病無痛到高齡,因為等到身體器官已經、或快要故障時搶救,成效遠不如平時的預防和保養,而醫界也越來越相信運動、飲食、戒菸和健康活躍的心靈是長壽的關鍵。

本文摘自《大人的照顧學 50歲後更好命》/ 張曉卉、 康健雜誌編輯部/ 天下生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