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拍更好吃!美食部落客必學拍攝技巧...幫食物穿搭

▲美食攝影,手機成癮,吃飯,用餐,漢堡。(圖/翻攝自pixabay)

許多人在用餐前總是要先拍一張照。(圖/翻攝自pixbay)

文/ 沈倩如

我常把日常的穿衣哲學應用於食物拍攝,它也就是攝影說的層次構圖風格。而食物攝影裡的層次指是:在一個框景內,將多個物體放進來,不論放在前景或背景,或是主角身上,透過主配角關係,述說一篇更完整的故事。

物體的層次擺放設計主要有二。其一是,直接在主角食物身上加層疊。常在食物相片上看到料理餐盤上擺刀叉或下方鋪條餐巾,目的都是在透過物件的重疊,提高(景)深度和質地,呈現層次感。我以自家烤的雜糧麵包上場說明(圖1),麵包身上的層疊有三:廚巾、刀子和砧板。

為了不讓添加的東西搶麵包的風頭,我選了條低調的廚巾,條紋顏色正好與麵包的橙有冷暖對比,與桌面和牆背景的灰藍相映襯。廚巾在景深和陰影處理下,隱藏了部分,所占畫面不多。砧板和刀子是切麵包用的工具,平滑的質地與粗質的麵包外皮互補。廚巾和砧板上的紋路亦算層次,但其花俏不能贏過麵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有其他的例子,整條吐司麵包若有部分已切片,切片便是它的層次。剛切塊的蛋糕,上面的切痕和未取出盛盤的單塊蛋糕,均是蛋糕的層次。同理,蘋果派上面放的一球球冰淇淋亦是。

既是主角,它身上的層次必須是整張影像中最豐富的,吸引力才夠;可是層次無須過多,用不著大費周章地去找一大堆東西來穿戴。本身已是多層次的料理,如繽紛多彩的蔬果沙拉,加簡單的一或兩層即可。較陽春的料理,如白吐司麵包,則可加到三層。

一旦主角層次夠豐富了,著實沒必要在其周圍做其他裝飾。若想進一步挑戰自己,可把與主角和主題相關的東西加進來,豐富故事情節,惟附加物與食物身上的層疊一樣,均只有一個目的:輔助影像主題和主角,提高整體視覺吸引力。

▲《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書摘圖。(圖/時報出版提供)

回到圖1。細論的話,畫面中的層次除了麵包上層的雜糧,以及下面的廚巾等三件東西外,還有桌上散落的麵粉和雜糧、牆背景上的紋路、光影和明暗、顏色對比或類比的反差等。通常暗調食物攝影予人幽靜感,部分原因是明暗反差已經為畫面加層次,如果再添東添西,一不小心便有擾亂之慮。

既說要挑戰自己,我便用同樣的主角來改寫劇本,拍了圖2。這天,秋光撒了進來,烘烤味飄了來,空氣裡輕輕地乾暖。兩條結實的麵包正待涼,但我哪按捺得住啊,迫不及待地先切一片嚐嚐。這樣的時光,要有杯咖啡,或許牛奶也不錯,就不管外頭漸冷的天氣了。

畫面裡所有的物體和光影,都參與故事的敘述。圖2 對焦的整條麵包是主角,其餘是配角。然而,層次不是由物體多寡決定。有的相片有很多不同體積和形體的東西,都能說是層次。如何讓觀者對每個東西產生興趣,不覺得紊亂,且迅速抓到主題,才是層次運用的關鍵。當照片裡有眾多物體,主題又不夠明瞭時,寧願乾脆點,取其中一部分畫面來拍,專注重點。加並不難,減才難。

布景層次是一事,角度層次是一事。圖2,我將主角食物放在前景(單片麵包)和背景(牛奶)中間,以低角度拍攝,表現另一種「景」的層次。對焦主角外,光圈營造適當景深,進一步確認主角的地位。在這張相片,我也透過層次強調物體的大小、比例和存在性。

本文摘自《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食物攝影師的筆記》/沈倩如(留美當地攝影師) /時報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