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真的是一種病!與靦腆內向不同 試試7題自測

孤單,孤獨,寂寞,空虛,一個人(圖/達志/示意圖)

▲恐懼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很多人常常會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不過,在心理諮詢醫生看來,這只是給自己扣上帽子而已,因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有些緊張和焦慮是正常的,而社交恐懼症則是一種疾病,會導致部分社會功能喪失,甚至是網癮、酒癮、毒癮等。

根據大陸山東《齊魯晚報》引述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朱君指出,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主要是指患者在面對正常的社交場合會表現出與周圍環境、事物不相符合的恐懼、焦慮情緒。「其實就是植物神經(自律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同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悶、頭暈、出汗,嚴重者甚至無法控制大小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朱君說,從心理角度分析,通常認為社交恐懼症患者嚴重缺乏自信,對自身要求很高,但卻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這和成長經歷有關,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無論孩子做到什麽程度,給出的都是負性評價,沒有表揚的時候,讓孩子心理嚴重受挫。另一個極端就是父母對孩子過於保護,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傷害,替孩子包辦所有事情,導致他們缺乏鍛煉。」

朱君進一步表示,如果父母中一方患有社交恐懼症,或者幼年曾遭遇家庭暴力、父母離異等事件,也會增加孩子社交恐懼的風險。

尷尬,害羞,男性,害怕(圖/達志/示意圖)

▲恐懼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社交恐懼症往往導致社會功能部分受損,甚至喪失。朱君在門診中發現,其實很多輟學、有網癮或酒癮等物質依賴的人群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

「很多人把社交恐懼症與靦腆內向混為一談。」朱君解釋,靦腆內向只是一種性格,雖然在社交方面可能缺乏優勢,但不會因此出現心慌、焦慮等過度反應。

有些人會特別討厭和陌生人說話,能打電話解决的問題,就絕對不會約見面,能透過訊息聯繫,就絕對不會打電話。對此,朱君指出,單純從這種行為和心理上來看,不算社交恐懼症,關鍵還要看這樣做的原因。「有人是為了節省時間,有人則是回避型性格的體現,如果是後者,則需要調整一下心態。」

▲▼手機、手機示意圖、打字。(圖/CFP)

▲手機示意圖。(圖/CFP)

報導也提供具有臨床意義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準,大家可以對照自測,如果覺得自己符合以下全部,建議接受專業幫助。

A.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下都感到顯著的恐懼或焦慮。社交情境例如:與人互動(談話,見一些不熟悉的人等),被觀察、被注視(吃飯或者喝水等),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如發言等)

B.擔心自己的表現(或者讓別人看出自己的焦慮)會被負面地評估(例如會讓自己尷尬、導致別人拒絕自己等)

C.幾乎所有的社交情境都會喚起這樣的焦慮或恐懼

D.由於極度的害怕或焦慮,患者會主動回避社交情境

E.這種害怕或焦慮是不合理的,相應的情境本不應該激發這樣的恐懼(意思是說,假如一個在戰場上,情境本來就可怕,那就不符合這條標準)

F.這種恐懼、焦慮、回避通常會持續半年以上的時間

G.這種恐懼、焦慮、回避給患者帶來了不可忍受的痛苦,或者對生活造成了顯著的影響(例如無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