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選擇多又方便,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示意圖/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雙十一購物節又要來了,很多人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對此,有專家解析了商家如何設置心理陷阱,包括用抵扣券當誘餌、價格錯覺、最好的評論放前面以及配套推薦等,讓消費者上鈎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大陸的健康類報紙《生命時報》採訪心理諮詢師王小雷以及丁思遠,探討雙十一的購物現象。專家認為,原本單純的「光棍節」可以發展成瘋狂購物的日子,最初是商家利用消費者的代償心理。在內心的情感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時,人傾向於從物質層面尋找替代,而光棍節這個強調情感匱乏的節日顯然會增強某些人進行代償性填補的慾望,商家用各種宣傳誇大了這一點,給消費者指引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方向——網購。
▲在商家大力宣傳下,誰都會忍不住打開購物網站看看。(示意圖/達志影像)
專家說,當消費者打開購物網站,就一步跨進了商家的推銷套路。還沒有瀏覽商品,一張限時優惠券或現金抵扣券就放進了你的帳戶。和付費時直接滿减不同,它實實在在地被你擁有了,如果不在有效期內使用,你將失去它。
專家指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失去一件已經擁有東西的痛苦比得到一件本來不屬於自己東西的快樂要強得多,這就是「損失厭惡效應」。商家就是利用這一點,爭取到了大量排斥吃虧的消費者,讓他們開始花時間認真挑選商品。
▲「天貓」在雙十一來臨前列出預售清單,購物狂真的要瘋啦!(圖/取自天貓微博)
在充斥訊息的頁面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價格。專家表示,「尾數定價法」利用我們對數字的心理定勢,讓我們產生99.95元比100.05元便宜很多的感覺,這是因為大腦按閱讀的順序,優先處理了小數點前的數字,99元看起來比100元便宜了許多。另外,促銷價旁一定會放上參考價,就算我們理智上知道參考價有可能偏高,但心理上依然會感到促銷價非常划算。
看完商品,接著要瀏覽評論。專家說,聰明的商家早就精心策劃了評論的順序,讓最好的展示在最前面,最不會出錯的評論展示在最後面,而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評論混雜著放在中間。
專家進一步解釋,當我們認識一個事物時,訊息出現的順序對我們形成印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先出現的訊息會影響我們對之後出現的訊息解釋,這就是首因效應。當我們最先看到的都是好評論,對後面偶爾出現的差評,會更傾向於認為那是個別現象或買家吹毛求疵。
▲大陸雙十一購物節,各電子商務網站拼送貨速度,通常第一單會在10幾分鐘就送達。(圖/取自天貓微博)
專家說,當消費者終於把一件商品放進購物車,商家迅速根據購買紀錄推薦相關產品,於是消費者在商家的提醒下,有可能發現自己缺的東西更多,例如買了一件裙子發現缺一雙鞋,買了一瓶粉底液發現缺一個粉底刷,買了一台高級電腦發現缺一套高級音響。沒有得到某些東西時,感覺自己什麽都不缺,而得到某東西後卻不滿足,覺得自己缺好多,這種狀態就是「配套效應」。
專家認為,購物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買買買」,它更多的是一種社交行為,買到好東西後分享、介紹是人際互動中的一大話題,商家無形中安插了很多「銷售人員」在你身邊,推薦你買這個買那個,你非常有可能在群體的壓力和誘導下放棄自己的觀點,和身邊人做一樣的事情,畢竟「從眾效應」不是那麽容易抗拒的。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