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藥就別切!攝護腺癌「摘睪丸」 心血管風險反增40%

▲攝護腺癌「切睪丸」1.5年內 心血管風險比吃藥去勢高40%。(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任馮思中指出攝護腺癌發生位置。(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治療途徑分別有藥物去勢或手術去勢。雖然過去多項研究報告顯示,藥物去勢所使用的促性腺素釋素藥物(GnRH agonist),可能造成心血管上升風險,但林口長庚分析1997年至2011年15年間全國5萬8308位攝護腺癌病患治療狀況,發現在治療1.5年內,手術比藥物治療高出40%心血管風險,研究成果已發表在10月的「臨床腫瘤醫學期刊(JOC)」。

攝護腺癌在發生率在台灣有逐年上升趨勢,根據國健署2014年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4900名患者,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9.1人,為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死亡率則占男性十大死因第7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任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的患者平均年齡為76歲,人口老化與飲食西化,都是發生率提高的主因,加上國人篩檢風氣未興,有1/3病患一發現就是晚期。

▲攝護腺癌「切睪丸」1.5年內 心血管風險比吃藥去勢高40%。(圖/記者嚴云岑攝)

▲攝護腺癌去除雄性激素主要有2種治療方法。

每6位接受荷爾蒙去勢治療的病人,就有1位死於心血管疾病。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陳東藝醫師指出,手術風險大於藥物的病人,分別為:(1)年紀大於65歲的病人;(2)有高血壓病人;(3)過去有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或是冠狀動脈疾病病史病人;(4)Charlson疾病指數大於等於3分族群的病人。

末者分別指的中度或重度肝臟疾病、轉移性腫瘤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但超過1.5年後的長期追蹤,開刀組與促性腺素釋素類似物組這兩種治療方式,則沒有心血管風險差異。

▲攝護腺癌「切睪丸」1.5年內 心血管風險比吃藥去勢高40%。(圖/記者嚴云岑攝)

▲4類患者手術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遠高於服藥去勢患者。

陳東藝表示,本次研究發現,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攝護腺癌病人,在治療前大部分就已經罹患有一些心血管疾病,包含有高達6成多病人有高血壓,三分之一左右病人有冠狀動脈疾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比例為26%,慢性腎臟病為12%,以及6%左右病患有中風病史。也因此心血管風險評估在這群病人身上,就相形更為重要。

針對前列腺癌接受賀爾蒙去勢療法的病人,長庚醫療團隊提醒,若平常出現胸悶、冒冷汗、肢體無力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症狀者,應及早就醫;有服用阿斯匹靈藥物者,應遵照醫囑服藥,切勿自行停藥;病患本身也應注意三高控制、戒菸、多吃蔬菜水果並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才能降低治療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林口長庚舉辦攝護腺癌去勢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記者會。

▲攝護腺癌「切睪丸」1.5年內 心血管風險比吃藥去勢高40%。(圖/記者嚴云岑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