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要納30萬名失智患 老年精神醫細數「3大缺失」

失智症機構。(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失智海嘯來襲,台灣準備好了嗎?(圖/資料照/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記者嚴云岑/專題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突破26萬人,確診率卻僅有3成。雖然長照2.0將失智患者門檻下修到50歲,計畫廣納30萬人,但外界仍認為有諸多缺失。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長照2.0每次開檢討會議都「砲聲隆隆」,並列出3大不足處,望政府能夠改善;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則提到,目前所有服務都需要一段時間「長出來」,願意多給一些等待時間。

蔡佳芬提到,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與10年前相同,只是老年人口上升,才會讓病患數增加。她認為的3點不足處分別為:社區據點太少、醫院與機構無法銜接、問卷評估太繁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佳芬:21個簡答題,幫失智患寫一份「愛護履歷表」(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圖/蔡佳芬醫師提供)

她表示,雖然長照2.0對失智患者增列多項服務,又提倡照顧回歸社區的照顧模式,但台北市這麼大,卻只有一個共照中心,病人幾乎不願意去。此外,失智照護方式與失能者大步不同,若病人突然失控、激躁,社區可能無法處理,希望回歸以醫院為基地的照顧模式,讓病患出了問題能夠隨時調度。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失智症照顧模式應屬『日本熊本模式』,以大的教學醫院當核心,周邊衛星醫院或機構是盟友,互相串聯、協助。」蔡佳芬提到,如果沒有醫院當領頭羊的話,地方或社區推動會有困難,但又不能全部擠到大醫院看診,否則每天7~8小時可能還看不完。

失智症照護機構。(圖/記者趙于婷攝)

▲住在失智症照顧機構的患者。(圖/記者趙于婷攝)

第二點不足處,蔡佳芬將矛頭指向醫院與機構的銜接。她舉門診為例,很多時候在跟病患講述政府有提供長照2.0的資源時,家屬都露出第一次聽到的表情,再聽到需要自己打電話找長照專員時,許多家屬都瀕臨崩潰,「病人來醫院看病,政府卻把資源放在另一個地方,這對家屬其實很痛苦」,政府應該設立一個「簡易轉介連結」,讓醫師只要輸入資料,就能把資訊傳到承接機構手上。

最後,蔡佳芬也提到,許多患者在醫院做完失智症評估後,要申請長照資源,卻又要重新填另外一套,「正常人做問卷很簡單,可能5~10分鐘就填完,但失智症患者非比常人,可能1~2小時還填不完」,不僅家屬疲於奔命,未受過醫療專業訓練的長照專員,也難以負荷,「現在縣市政府的困境為:手上有經費,但沒有人要做,每個地方都在開缺」,希望政府能把醫院與機構的評估表統一化,讓就醫與照顧一次到位。

人口老化,長照,退休生活,老人,健康,移工。(圖/記者李毓康攝)

▲高齡化社會,老老照顧成必然趨勢。(圖/記者李毓康攝)

為了增加失智症患者的照顧服務,衛福部於2016年底將5個失智症樂智據點轉型為「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今年5月更擴增到22處,總共提供11項服務、6項支持與4項管理,居家托顧、團體家屋、喘息服務與互助家庭都涵蓋在內,希望在4年內讓共照中心擴建到368個,提供每個鄉證服務量能。

早在7年前就在台北市民生社區成立失智症「瑞智互助家庭」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社區據點服務才剛開始,無論是照顧或評估服務,都需要花一段時間「長出來」,不苛求一下子就服務30萬人,應該逐年該進,才能真正對民眾負責。

▲台灣失智症協會瑞智互助家庭。(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失智長者與家屬在瑞智家庭用餐。(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目前全台共有8個地方複製社區互助家庭模式。湯麗玉建議,在正式開辦之前,至少要花2年「鋪梗」,從社區宣導、辦理活動與照顧訓練課程做起,並在早期個案發現後轉送醫院,讓家屬與與失智症長者互相了解,才能達到互助家庭的目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