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表示,低活力膀胱患者,行為治療如定時小便、重覆2次小便可減少尿液滯留,以降低頻尿、急尿、膀胱炎、腎盂腎炎、膀胱結石的風險。(圖/醫院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表示,低活力膀胱患者在門診常見,乃指臨床上有排尿躊躇、使勁、膀胱排空不全(減少小便流速、增加小便後餘尿)等症狀,但無解剖上阻塞者,簡單地說,就是無法順利或自主自解小便,或小便解不乾淨,與膀胱過動症的膀胱肌肉不受控制的收縮引起的頻尿是不同的。
根據國際失禁學會對低活力膀胱的定義:在正常時間範圍內,膀胱肌肉減少收縮力量,造成延長小便的排空。低活力膀胱又名不收縮膀胱、低收縮力膀胱、低張力膀胱和小便滯留等,視程度不同,從解尿不乾淨至完全無法解尿都稱之。
李耀泰主任指出,低活力膀胱的發生率約在10-48%,隨年紀而增加、男性高於女性。有部份低活力膀胱患者是無症狀的,因而忽略泌尿道檢查,故低活力膀胱可能有被低估的疑慮。其成因為多種因素,而男性發生率高可能與良性前列腺肥大、女性或亦因泌尿生殖道下墜、有泌尿道旁手術史、萎縮性陰道炎等亦會造成。
李耀泰主任說,患者尿動力學檢查會有尿液流出(完全或不完全排空)或無尿液流出(小便滯留)。此外,有些患者在觸摸腹部,會感覺膀胱脹大、腸子排空不完全,並有夜尿、活動能力差、增加小便後餘尿、斷斷續續小便、重覆性尿道感染、頻尿、急尿之困擾。
低活力膀胱的真正原因並不清楚,但李主任認為與下列因素或有關連:一、年齡:在年長者,可能是副交感神經的分佈或傳導收縮的媒介物減少、逼尿肌肌肉細胞萎縮和纖維化有關。
二、糖尿病:為最常見的膀胱感覺功能異常病變,由感覺急尿至膀胱排空受損,導致成低活力膀胱,增加餘尿量。約50%糖尿病患者有功能異常的膀胱,病情屬漸進式發展。
三、腦血管意外:中風患者亦常有膀胱症狀,如不完全解尿、小便滯留等,此乃逼尿肌缺乏反射所導致,在急性時期須放置導尿管或間斷性導尿。四、帕金森氏症:因在基底核中的黑質內多巴胺能神經原退化,會出現手顫、僵硬、運動遲緩、姿勢不穩等症狀,同時常伴有自主神經(如膀胱功能)異常。
五、手術:最常見為根除性子宮切除,因手術中切除許多支配膀胱神經切斷,造成膀胱收縮無力,有時要置放導尿管1-2個月,或日後自我使用間斷性導尿來解決。六、藥物:在許多減少逼尿肌收縮的藥物(如抗蕈毒鹼),使肌肉放鬆、減少收縮力。
現階段治療低活力膀胱的方式有限,然而李耀泰主任發現,行為治療如定時小便、重覆2次小便(解完一次再解一次)可減少尿液滯留,以降低頻尿、急尿、膀胱炎、腎盂腎炎、膀胱結石的風險。
李耀泰主任在膀胱內注射前列腺素E2、在尿道括約肌注射尿毒桿菌來治療亦有報告,但少被使用。最後可能需要自我間斷性導尿和導尿管導尿來排空膀胱和緩解症狀,使用清水清洗導尿管與無菌導尿管操作,泌尿道感染率相近,使用膀胱收縮藥物如舒解錠、暢利淨和優列扶,或亦有些助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