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管到底該不該插?專家建議不要超過「這週數」。(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作家瓊瑤與繼子女為了是否幫平鑫濤插鼻胃管一事鬧上媒體,引發社會關注。台灣咀嚼吞嚥醫學會理事長黃純德表示,鼻胃管對急性中風的病人而言,確實能解決吞嚥障礙,達到補充營養、維持生命之效,但建議6周以後改由胃造口(Gastrostomy)或腸造口(Enterostomy)代替,不僅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減輕照顧者的心理壓力。
立法院厚生會今(5)日舉辦「鼻胃管插管行不行?」記者會,邀請台灣咀嚼障礙醫學會理事長黃純德、輔大附設醫院副院長李世代、高醫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郭昭宏等專家一同出席,探討鼻胃管的使用的現況與改善目標。
▲立法院厚生會今(5)日舉辦「鼻胃管插管行不行?」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純德提到,台灣約有30萬咀嚼吞嚥障礙人口,除了長者外,失智、中風、口咽部組織異常或癌症等都可能發生。當病人發生咀嚼吞嚥障礙,常會導致營養不足、脫水、免疫力低下甚至吸入性肺炎等危機,為了維持病人營養需求,醫療人員通常會建議「經管營養」,而裝設拔除皆容易的鼻胃管,就成了醫護人員的首選,殊不知長期下來,可能對病患造成更大的傷害。
鼻胃管插入後,病人會感受到嚴重的異物感,想把管子扯出來,讓醫護人員必須把病患手腳綁起來,加上需管子需一個月一換,長期插管會引起胃食道逆流、鼻腔黏膜受損等後遺症,長時間無法咀嚼,對生活品質也造成負面影響。黃純德提到,病人鼻胃管最多不要插超過6周為宜,若醫師判定病人無法經口進食,可改用胃造口或腸造口代替。
▲台灣咀嚼吞嚥醫學會理事長黃純德。(圖/記者嚴云岑攝)
高醫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郭昭宏表示,胃造口技術在3、40年引進,只需局部麻醉,利用做內視鏡的方式到胃部切一道1公分的傷口,只需10~20分鐘即可完成,不僅可提供營養,也可達減壓之效,成功率高達97%。術後24小時就可灌食灌水,也可以從口部攝取流質食物,適合慢性吞嚥障礙患者使用。
台灣高齡患者有7.3年都在失能長照生活中度過,被問到是否所有吞嚥障礙患者都可改裝胃造口?黃純德表示,基本上皆可,但若患者年事過高、嚴重昏迷、臨終或有出血性問題時,可能就不太適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