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文/《宋朝妙新聞》/時報出版
坐月子的民間習俗,經過華人婆婆的傾情詮釋,如今差不多已成了一種奇葩般的存在。婆婆們認為坐月子是千百年來先人的智慧結晶。而反對坐月子的一派則毫不客氣,將坐月子視為傳統文化的糟粕—中國某位科普作家就發表過文章〈「坐月子」是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陋習〉,直斥坐月子的習俗「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恰恰是對著來的」。
還有人言之鑿鑿地提出,坐月子的習慣源於宋代—於是宋朝躺著也中槍—大概是因為南宋出版了一部婦產科專著《婦人良方大全》,其中有一個章節叫「坐月門」,說明了孕婦「坐月」的方法。但是,《婦人良方大全》中的「坐月」和今天熟知的「坐月子」,完全是兩碼事。
宋朝醫生說的坐月其實是「臨月」、「臨產」的意思。換成現代的醫學名詞,叫作「預產期」。《婦人良方大全》的「坐月門」,說的便是孕婦預產期該注意哪些事項、出現病症如何用藥。《婦人良方大全》也討論了產後的護理保健與治療,不過不是放在「坐月門」段落中,而是放在「產後門」裡,換成現代的說法,便是「產褥期」。可見宋朝時,醫學界並無坐月子的說法。
▲宋朝「坐月」指的是預產期,而非現在的「坐月子」習俗。(圖/達志/示意圖)
圍產期注意事項
宋朝醫生對於坐月/預產期說了哪些注意事項呢?
以今天的目光來看,《婦人良方大全》中有許多說法是荒誕不經的,比如書中介紹了一則將胎兒轉女為男的法子:「妊娠三月以前,取雄雞尾尖上長毛三莖,潛安婦人臥席下,勿令知之。驗。」還特別標明很「靈驗」。不過,陳大夫對孕婦圍產期的建議卻非常具有科學精神:「凡婦人妊娠之後以至臨月,臟腑壅塞,關節不利,切不可多睡,須時時行步。不宜食黏硬難化之物,不可多飲酒,不可亂服湯藥,亦不可妄行針灸。須寬神,減思慮,不得負重或登高涉險。」今天的產科醫生也會這樣建議孕婦嘛:不要成天睡大覺,要適量運動;不要吃難以消化的食物;不要亂服藥;不要幹重活;不可多愁善感,要寬心。
陳大夫還細心提醒:產婦坐月之後,要記得貼「產圖」。這是什麼呢?和符咒差不多,上面畫有「雷公、招搖、運鬼力士、天狗、軒轅、大時、咸池、豐隆、吳時、白虎、大夫、天候、狂虎,凡此十三神」,又「以朱書某月某日」,貼於產房某個方位。你也許會認為這是非常可笑的封建迷信,但且慢取笑,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貼在產房中的產圖,顯然可以給予產婦一種心理暗示,讓她們相信自己時刻受到神明的保佑,從而獲得某種精神力量與內心安寧。今天有些準媽媽進產房時,也會在心裡默默祈禱上帝保佑,道理也是一樣的嘛!
產褥期飲食與護理
婦人分娩之後,便進入產褥期,即後來所謂坐月子的階段。宋朝時,尚無「坐月子」的講法,但產褥期的護理是需要的。在宋代醫學中,這個產褥期護理被劃入「產後門」。
今天婆婆們講究的坐月子陋習,既要「捂」,又有各種「忌口」,還要求臥床一個月,不知起於何時,應該是民間小傳統,實在不是傳統醫學的主張。
那麼宋朝醫生會給產褥期的女性什麼樣的護理建議呢?看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裡面有些提議確實匪夷所思,如「新產後不問腹痛不痛,有病無病,以童子小便以酒和半盞溫服」。產婦要服童子尿,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希望學中醫的朋友教我。以我現在的知識水準,實在是無法理解。
▲孕婦生產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不過,陳大夫後面的建議就頗有幾分科學精神了:「一臘之後,方可少進醇酒並些小鹽味。一法才產不得與酒,緣酒引血迸入四肢,兼產母臟腑方虛,不禁酒力,熱酒入腹,必致昏悶。七日後少進些酒,不可多飲。」這裡有個名詞要解釋一下:臘,這是宋人記錄產後時間的單位,據《夢粱錄》:「七日名『一臘』,十四日謂之『二臘』,二十一日名曰『三臘』。」陳大夫建議產婦,分娩後七日內不可飲酒,七日後才可少飲。以前的酒一般都是糯米酒,酒精度很低,人們相信,飲用少量的糯米酒有利於行血補氣。今天客家人坐月子,還保留著食用糯米酒燉雞的習俗。另外,現代科學認為產婦飲食應當少鹽,宋朝的陳大夫也是這麼主張的。
按某些地區婆婆的說法,坐月子有著五花八門的飲食禁忌,雞鴨魚肉都是「發物」,不能吃。但宋朝醫生告訴你,沒這回事:「一臘之後,恐吃物無味,可爛煮羊肉或雌雞汁,略用滋味,做粥飲之。或吃爛煮豬蹄肉,不可過多。今江浙間產婦多吃熟雞子,亦補益,亦風俗也。」雞鴨魚肉都可以放心吃,只是不可飲食過量,因為「凡吃物過多,恐成積滯」。
有些婆婆還會要求坐月子的媳婦不可下床,要躺一個月。但宋朝醫生告訴你,沒有必要這麼誇張,只是不宜「強起離床行動、久坐或做針線,用力工巧」。適宜的活動是可以的。婆婆們又說了,坐月子不能洗澡、洗頭,甚至不能刷牙。宋朝醫生確實反對產婦「不避風寒,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但我們應該明白當時的生活背景,古時候沒有淋浴設備,沒有消毒過的自來水,沒有暖氣設施,沒有電風扇,古人又都是長髮及腰(這一頭溼漉漉的秀髮該如何弄乾,想想頭都大), 如果不避風寒洗澡、洗頭,極容易感染病菌、受冷著涼。這種情況下,提倡產婦盡量不要「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無疑是對的。錯的是今日的一些婆婆不識變通,不知與時俱進。
▲產婦生完寶寶不可洗頭、洗澡是因當時環境不好,怕孕婦得風寒、感染,現今社會的觀念應與時俱進。(圖/達志/示意圖)
西方人其實也很重視產褥期護理, 並特別強調要注意產婦的產後抑鬱症。這方面宋朝醫生也關注到了—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後抑鬱症」的說法,不過陳大夫說,產婦「產後氣血大傷,心神易浮,不耐驚恐憂悲,宜多加防護,靜心休養」,「若未盈月,不宜多語、喜笑、驚恐、憂惶、哭泣、思慮、恚怒」,「又不得夜間獨處,緣去血心虛,恐有驚悸」。
換言之,陳大夫提醒產婦的家人要密切留意媽媽情緒的細微變化,悉心照料與關懷,幫助放鬆心情,舒緩焦慮。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宋朝醫生對於產褥期護理的建議,比今天許多婆婆堅持的那一套都要可靠得多。有些婆婆的那一套確實需要改改了,而反對坐月子習俗的新知派,也不要因為民間的一些陋俗而將古人與傳統想像得那麼不堪。
本文摘自《宋朝妙新聞》,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介紹:吳鉤
騰訊‧大家簽約作家
著名宋史研究者
主要關注領域為古代政制與社會生活。習慣以社會學與政治學為分析工具,梳理分析正史野稗、前人筆記記錄的古代社會、官場細節及其背後的祕密。
著有暢銷書
《生活在宋朝》
《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隱權力:中國歷史弈局的幕後推力》
《隱權力2:中國傳統社會的運行遊戲》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