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痔瘡」你我都好危險...現代人必知「三大形成類型」。(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現今不少人飽受「痔瘡」困擾,痔瘡產生原因多與久坐、長期便秘、腹瀉的人、懷孕、體質虛弱、生活緊張壓力或喜歡喝酒、麻辣等食品,都會刺激直腸肛門黏膜,形成痔瘡。北市聯醫中醫師周宗翰指出「三大痔瘡形成類型」,提醒民眾要日常生活中要盡力避免危險因子。
周宗翰提醒,最好能在11點前睡覺,讓身體的氣血循環能夠規律且正常,自然不會有虛火或實火出現。三餐要定食定量,不能常吃冰冷食物,更不能吃烤炸油膩等燥熱食物,以免過多的熱量在體內,隨著元氣的不足而往下。
運動方面則可以每天做提肛運動15-20分鐘(吸氣收縮臀部、吐氣放鬆臀部),並配合規律的運動例如游泳、慢跑、騎單車、打球,來改善身體及肛門周圍的氣血循環,減少痔瘡便秘的狀況。
另外,周宗翰也建議可透過「坐浴」來舒緩,取半枝蓮、苦參、黃柏、薄荷、槐花各三錢,枯礬1錢,以布包裹,用水1000cc煮開,小火煮10分鐘左右,將湯汁連同藥物倒入適當大小的盆子,以溫水稀釋調至適當溫度,於洗澡後坐浴10分鐘,再以清水沖洗乾淨即可。症狀嚴重可每天一次,平日保養一週二次即可,可涼血消痔腫。
1.實熱證型
大多是吃太多燥熱食物和反覆便秘症狀,使氣血瘀滯下焦,導致痔瘡腫脹、疼痛劇烈、便秘,伴有面赤口臭、失眠心煩、小便深黃量少,治療以消炎、清熱、消腫、通便,以達到退火消痔腫的效果。
2.氣虛下陷型
多因勞累過度、身體元氣不足,當過度勞累再加上久站久坐,使中氣下陷,濕熱之氣鬱積於下焦,導致肛門腫脹,進而誘使痔瘡發作。平日或有倦怠感、面色較白或緯黃、心悸、睡眠品質不好,大便較無力排出,且會覺痔瘡隨用力排便時而突出。
治療主要以溫補元氣、促進血液循環、提氣消痔為主,中醫認為補脾腎提補元氣,氣足則肛門周圍血循環改善,虛性痔瘡自可改善。
3.肝氣鬱結型
多因工作壓力大、自我要求高,外加容易生氣、經常熬夜,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臨床上多見到生氣後,出現脅肋脹痛、胸悶不舒,飲食減少,臍腹兩側悶痛,痔瘡伴隨而出。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鬱消痔為原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