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增7成 醫師教你4「大熱傷害」如何處理


▲遇到中暑狀況,第一時間要將患者移到通風陰涼處。(圖/衛生局提供)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台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入夏以來因為熱傷害而送醫的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7成。衛福部更大力宣導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份、提高警覺」。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敬弘指出,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人、服用藥物者暨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都是熱傷害高危險族群。

張敬弘指出,熱傷害共分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和熱昏厥,其中中暑是所有熱急症裡面最嚴重的情況,症狀包括異常高體溫、乾熱的皮膚合併無汗或大量盜汗、頭痛、意識混亂、抽搐、昏迷等,嚴重可致死亡,因身體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導致體溫快速升高,甚至可能在10-15分鐘內體溫上升超過攝氏41度C。第一時間處理需要馬上撥打119並將病人移至空氣流通的陰涼處,移除多餘衣物及用冰涼水將衣物淋濕,等待救護車送醫。


▲台灣的氣溫也隨著全球暖化屢屢創下新高。(圖/記者季相儒攝)

而熱衰竭是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時引發,尤其以年紀大、高血壓及在燥熱環境工作者容易發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速、呼吸淺快、體溫正常或微微升高等。第一時間要將病人移至陰涼處、補充水份及移除多餘衣物例如鞋襪,再用涼水沖洗頭臉頸部或是將衣物淋濕。

另外,熱痙攣通常發生在運動員或是需大量勞力的工作者,由於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及電解質流失,會引起手、腳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及疼痛。第一時間要將病人移至陰涼處休息並補充含糖及電解質水如運動飲料。


▲遇到熱衰竭病患,可將病患衣物淋濕舒緩症狀。(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熱昏厥則是在熱環境中久站或突然起身時發生,病人短暫的喪失意識及全身癱軟。原因是周邊靜脈血管擴張及相對血管內液體不足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由於供應腦部的血流減少導致昏迷,昏倒後由於腦部血流供應漸漸恢復而再度清醒。第一時間要將病人移至陰涼處平躺並給予補充水份症狀即能快速改善,但是要小心可能有伴隨心血管或腦神經疾病的可能,特別是有許多慢性疾病的年長者。

張敬弘提醒,近年來流行馬拉松和單車運動,因此也增加許多因為激烈運動而導致熱傷害的案例,做完第一時間的處理之後,熱傷害狀況若持續,就要立即送醫,另外,也要特別留心家中有慢性病並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即使整天都待在家裡沒出門,由於天氣過度炎熱而發生中暑的案例也很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