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於今年(2016) 2月的子宮頸癌疫苗專題報導,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新型HPV疫苗」能有效防範9成子宮頸病變。(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黃采薇/採訪報導
根據CNN於今年(2016) 2月的子宮頸癌疫苗專題報導,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新型HPV疫苗能有效防範9成子宮頸病變,目前台灣和國外的流行病毒型別多為16、18,除此之外,還包含HPV 52、58這兩種高風險型,日前這款新型「HPV疫苗」在台灣也核准上市,《ETtoday東森新聞雲》也專訪宏其婦幼醫院院長張紅淇,詢問接種新型HPV疫苗相關問題。
▲專訪宏其婦幼醫院院長張紅淇,詢問接種新型HPV疫苗相關問題。(圖/宏其婦幼醫院提供)
引起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張紅淇醫師表示:「並非感染HPV病毒的人都會罹癌!HPV感染是很普遍的,約有80%的女性一生中會接觸並感染到HPV,而絕大部分HPV感染是透過『性行為』而傳染的。」
張紅淇醫師說明,HPV有非常多型別,分為「高風險型病毒」和「低風險型病毒」,若身體反覆感染HPV,於3~6個月間沒有自行排除的話,便有可能引起「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以及輕度子宮頸癌前病變,只有9%的人無法清除而成為HPV帶原者,即體內存在HPV病毒,不會惡化成癌症,但剩下1%的人會演變成子宮頸癌。
再者,由於免疫力強弱或個人性行為等因素,除了16、18兩種病毒型對全球與台灣女性來說都是最大宗的感染源外,台灣區子宮頸癌HPV基因型前五名還有33、52、58,其中52、58型,台灣女性感染比例甚至比外國女性高出2%!
同時,研究數據指出,持續感染HPV 52 、58型,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會大幅增加幾十倍,甚至百倍,張紅淇醫師也表示,52、58型病毒目前只有新型子宮頸癌疫苗才能防護,此疫苗能防護的HPV病毒型由原本的4種擴展為9種,包含HPV 6、11、16、18、31、33、45、52與58型病毒,已完整囊括台灣區前五名高風險子宮頸癌病毒型,因此才能將防範子宮頸癌病變的機率從7成提升到9成。
▲張紅淇醫師強調「安全性行為、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HPV疫苗」,才是預防子宮頸癌之道。(圖/達志示意圖)
張紅淇醫師分享實際案例,有位未滿20歲就得子宮頸癌的女性患者,追查下得知,她與男友發生關係時,並未做好安全性行為,感染高風險型HPV導致罹患子宮頸癌,歷經化療、電療、手術等治療,仍在一年多後不敵病魔離世。因此,張紅淇醫師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安全性行為、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HPV疫苗」,才是預防子宮頸癌之道。
有關疫苗的安全性,WHO 於2015年9月最新的發表指出,HPV疫苗自2006年上市,近10年來有超過兩億劑的使用,之前在日本發生過HPV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張紅淇醫師解釋:「無法證實和HPV疫苗完全相關。」他推測極可能是「集體暈針」的症狀,部分學生會因緊張或看到其他同學身體不適,產生「歇斯底里」的情緒,反應在生理狀態上,建議衛生單位採用個別接種,別集體接種。
同時張紅淇醫師也補充,疫苗上市之前,皆已經過嚴謹的安全性試驗評估,以目前的臨床資料顯示,HPV疫苗是安全且有效的;接種HPV疫苗可能發生的常見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腫脹、發癢、輕微發燒、頭痛、頭暈等,大多數屬輕微至中等程度且為時甚短,民眾不需因噎廢食、反而錯失預防時機!
此外,WHO也呼籲,為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和HPV相關疾病,應積極推廣HPV疫苗。目前台灣推廣新型HPV疫苗的建議施打對象為9~26歲的女性,張紅淇醫師表示,主要原因為HPV的傳播途徑多為「性行為傳染」,故在發生性行為之前,接種HPV疫苗才能發揮疫苗的最大效用。但即便發生過性行為,還是可以施打疫苗預防尚未感染的HPV病毒型。
張紅淇醫師也解釋,新型疫苗雖然能預防到90%的子宮頸癌,但接種HPV疫苗之後仍需注意安全性行為,開始有性行為之後,就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他建議除了「兩者並行」防範子宮頸癌外,安全性行為、提升免疫力,都是女性在自我防護上能做到的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