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磨損只能倒著下樓 愛「蹲」馬桶的女性小心了!

▲膝關節磨損只能「倒著下樓」,女性愛「蹲」馬桶要注意。(圖/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55歲的張女士,經營傳統雜貨店超過20年,常需彎腰搬運貨物、爬梯子清點商品,導致膝關節嚴重磨損,5年前起床後膝蓋就痛得連蹲下都很困難,根本無法工作,只能呆坐在收銀機前看店。雖然曾施打玻尿酸治療,但只能倒著走下樓梯,恢復效果欠佳,直到做了「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後,才能恢復正常行走。

收治張女士的台北中山醫院骨科吳濬哲醫師表示,張女士剛來就診時,走路看起來有明顯的異狀,「每次都想趕快把力量交給另一隻腳」,檢查後發現左右兩側膝關節皆嚴重磨損,才建議其做對膝關節傷害較小的機器人手臂置換手術,僅將壞死的內側骨頭磨除,神經、韌帶皆不受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百萬次,平均一天活動約3000次,頻繁使用的代價是逐漸退化。50歲患有膝關節退化的比例大約三成,60歲更提高到六成,且女性發生的機會約是男性的2倍,除了先天骨盆腔、腳型構造不同,常做家務外,長期使用「蹲式馬桶」也是主要原因。吳濬哲說,女性若時常「蹲」馬桶,一天就比男生多彎或蹲好幾次膝蓋,每蹲一次,內側膝關節的受力為外側的2倍,若BMI剛好在25以上,加上O型腿惡性循環,就容易造成膝關節內側磨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常用蹲式馬桶容易造成膝關節磨損。(圖/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吳濬哲醫療團隊自2015年9月起,已完成92例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案例,其中女性61例、男性31例,平均受術年齡60至79歲最多。手術部位則以右膝內側45例最多,其次是左膝內側41例,其他為右膝外側5例,及左膝外側1例,顯示膝關節內側部位磨損率最高。至於手術類別方面,以單膝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手術最多達70人次,而左右雙膝都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的則有8人次,另外一膝採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另一膝做全人工置換的患者則有14人次。

吳濬哲說,過去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開刀的傷口約莫10~15公分,將好與壞的組織一併去除,最後再更換新的全人工膝關節。由於傷口很大,疼痛感可能延續數週甚至數個月,患者通常須住院七天,加上休養3~6個月,術後二天內的大、小便都需要旁人照料,常讓患者覺得沒有尊嚴,若使用頂級醫材,加上住院費用,花費接近30萬元。

▲「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施作過程。(圖/中山醫院提供)

新推出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是藉由術前電腦斷層掃描,3D動態規劃及術中機器人手臂、3D即時動態影像輔助,針對部分磨損、壞損的關節做磨除,保留健康的骨頭、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大幅降低傷口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拉扯和破壞。手術時間約為2個小時,傷口僅5到8公分,退完麻醉後即可下床行走,隔天就可辦理出院返家,在家自行復健,一週再回診拆線即可。

最後,吳濬哲更提到,美國做「機器人手臂置膝關節置換術」,單隻所需費用為4萬美金(約120萬台幣)、香港近4萬美金,但台灣做一邊僅需50萬台幣,價格較國外來得便宜許多。長期只能「倒著走」的張女士,最後決定左右雙膝都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術後隔天就可以行走,7天後拆完線開始恢復工作,假日也能輕鬆地跟朋友出外旅遊,雖然砸下百萬元搶救雙膝,但她覺得十分值得,因為「擁有健康的生活品質更重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