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堪稱隱形殺手,不同於高血糖容易出現口渴飢餓頻尿症狀、血壓可以在家自行量測,血脂異常無明顯症狀,示意圖。(圖/CFP)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現年70歲的余先生,曾於56歲退休那一年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生活作息規律且熱愛運動的他,平常除了偏愛肥肉之外身體沒有特別不適,那一年之內遭遇兩位家人過世,奔波之際出現牙痛、肩背痠痛與呼吸不順等症狀,以為是太傷心、太疲累,沒想到幾天後突然劇烈胸痛昏倒,確認是急性心肌梗塞,2條重要血管都塞住,而兇手之一便是超標的「低密度膽固醇」。
余先生說,一直覺得自己很健康,雖然平常愛吃肥肉,但平常身體沒有不舒服症狀,且經常參加路跑、爬百岳,連續走個三五天都不是困難,因此從未想到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留意膽固醇指數。
退休那年,余先生以為要迎接幸福的第二人生,但卻接二連三遭遇家中變故,先是父親肝癌病逝,隔年又發生妹妹登山健行的意外事故,因為要處理妹妹意外身故的國賠申請,他不辭辛勞地在2個月內從台南到花蓮高山上做了5次的蒐證,最後一趟去的時候就差點喘不過氣來,只以為是自己太累,但回家後又持續出現牙痛、肩膀痛,泡澡起身時也會發生暈眩。
余先生說,這些症狀持續且發作越來越頻繁,從每天一次到數次,就在某天他正準備午休時,一躺下去,劇烈的胸痛突然來襲,一種「自己快要掛掉」的念頭浮現,想叫救護車,又擔心救護車找路會延誤醫治,就強撐著僅剩的一點點力氣,騎機車衝到住家附近的成大醫院急診,一衝到急診室就倒下了。
原來余先生心臟的2條重要血管都塞住了,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在醫護人員緊急將他送開刀房,很順利地沒有耽誤到搶救時程,心肌幾乎沒有損傷。
▲LDL-C低密度膽固醇的管理目標。(圖/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提供)
高血脂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有何關聯?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說明,動脈粥狀硬化是因為LDL-C低密度膽固醇累積、內膜增厚而形成粥狀斑塊,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的病理現象,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
健保署邀集國內九大醫學會首度制訂和公佈「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李貽恒理事長表示,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需依據年齡、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生活形態與家族史等因素綜合評估,可分為「低」、「中」、「高」、「非常高」與「極高」等5個風險等級。
陳文鍾說明,「非常高風險」者,低密度膽固醇標準應控制在70 mg/dL之下,「極高度風險」者須朝目標值55 mg/dL以下積極治療,幫助清除粥狀斑塊、改善血管功能,進而預防ASCVD的發生與復發。
撿回一命的余先生,迄今10多年定期回診治療不間斷,近年更學會善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其中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專區會提供疾病與血脂衛教資訊、血脂檢驗報告,幫助管理血脂健康。
▲2024世界心臟日,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首度公開,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