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期刊《刺胳針》談健保窘境!1狀況讓醫護有「倦怠感」離職

護理師,哭泣,醫師,傷心,急診,難過,情緒,醫療人員,護士。(圖/達志/示意圖)

▲醫事人員恐因長工時、低工資產生「倦怠感」而離開職場。(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期有台灣醫師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出一篇探討「台灣醫療體系是否正在崩壞」的文章,內容提到在健保總額預算制度的框架下,造成健保點值惡化,醫療機構財務韌性不足,只能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壓低成本,醫事人員可能因「長工時、低工資」產生「倦怠感」而離開醫療職場。

該篇文章一開始先肯定1995年開始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減少健康不平等的成就。接下來馬上提出因為健保費率(目前為5.17%)偏低,健保總額成長率低於其他OECD國家導致健保總額不足,但卻因人口老化及新藥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造成需求與預算缺口擴大,在總額預算制度的框架下,造成健保點值惡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內容也提出一大警訊「如果不及時進行必要的改革,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重威脅。」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政府目前正著手進行改革措施中,從8月22日總統府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議中,針對社會福利支出在健保財務協助方案具體提出,將原不屬健保支付的公共衛生等17項專案中的336億,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在健保總額預算中。

該篇文章最後兩段也提到,「台灣的人口老化」及「新藥新科技的推陳出新」這兩項因素更加重健保總額預算不足的窘境。洪子仁說,解決之道除了提高健保費率外,當然就是要給醫事人員更合理的待遇、更友善的職業環境,提高醫事人員的留任率,但改善醫事人員的薪資待遇,還是回到健保總額預算必須充足,醫療機構才有足夠的財務韌性去改善。

洪子仁說,公務預算的投入讓健保支出面增加醫療機構財務韌性,能為醫護人員提高薪資,穩定醫事人員留任,吸引年輕人願意選擇醫療保健產業,另外投資60億預算執行「健康台灣深耕計劃」,由全國各醫療機構、醫學會或醫事公會等團體,根據在地健康需求提出計畫,像是創新醫療技術發展、培育AI、重症加護、臨床藥師人才等,透過計劃引領健康台灣的政策從預防醫學到疾病治療,銜接長照3.0全人醫療服務,達成2030健康台灣願景目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