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示意圖/取自123RF)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5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社家署每年公布「百歲人瑞統計」中,最新數據全台已超過5千人是一百歲以上的長者。社家署說,單看數字增長,近10年百歲人瑞成長速度相對稍快,可能與3原因有關;老人福利聯盟認為,面對超高齡社會,要改變一到65歲退休,就變成等吃、等睡、等死「三等公民」的思考。
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提到,國家是往高齡化社會演進,大致上體現的數據方向是一致的,而單純以數字解讀,近10年百歲人瑞數量,成長速度確實相較先前稍快。他認為,這部分和衛生條件或是醫療水準愈來愈高有關,整體社會因應高齡,對於長輩的營養或養生活動眾多,因此即便是高齡,平均健康情況仍比前一個世代、甚至前兩個世代都好一些。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認為,台灣整體人口群已經是快速老化的情況,現階段是嬰兒潮世代的大量老化,加上健保制度和醫療準備的周全,對於健康也更有維護。她表示,老老人也就會愈來愈多,但這之中還是有城鄉落差。只是,面對超高齡社會,必須留意3大議題。
張淑卿說,第一是不能再以「懸崖式思考」認定65歲就會是受助對象,現今的社會型態,65歲仍可能是健康族群,或許還可以再就業、從事社會生產,「不會像過去65歲就等著被讓博愛座、等著被照顧」。她提到,這是整個國家和社會都要改變的。
張淑卿表示,高齡人才運用部分,就必須重新盤點法規,過去對於長者的印象相對負向,可能是弱勢、拐杖、銀髮等標籤,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持續在社會活躍的一環。
張淑卿認為,在法定退休年齡中,會讓社會認為「65歲你就該退休了」,但還是很健康的狀態下,假設活到100歲,還有35年的時間,就只能變成「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嗎?她建議,應重新思考高齡者其實有多元的發展機會,生產老化的概念是整體國家的一部分,必須從這裡構想長者的發展舞台,從權益平等、保障的立場,打破年齡界限,往共融的方向邁進,讓高齡者在人才運用達到獨立自主,降低對專業服務的依賴。
年輕世代面對超高齡社會也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張淑卿說,在10年前,大部分的年輕人可能還有機會三代同堂,與高齡者有相處機會,但如今相對少的狀態下,可從教育體系和環境著手。她表示,前陣子博愛座的討論中會觀察到,年輕族群和長輩的溝通模式、思維不一樣,容易產生世代衝突,造成彼此歧視。
張淑卿說明,年齡歧視不僅僅針對長者,也有歧視年輕人的情況。她提到,在教育的融合下,盼能讓彼此更了解各個世代的發展現況,因為長者大多對於年輕網路世界的不認識、年輕族群與長者間也沒有更深入的互動,也產生「代溝」。
張淑卿提到,對於老幼共融、或是青銀共融都是具體而有持續性的建構,提升彼此對於社會環境的認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