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內「鹹蛋黃」分生熟!專家教你「選購3重點」:2種吃法不同

▲▼北農每年在端午節推出的粽子,常常供不應求。(圖/翻攝自北農網站)

▲專家提醒,粽子包好後應充分加熱,並趁新鮮食用。(圖/翻攝自北農網站)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即將來到,不少人都會應景吃粽子,但你知道包在粽子裡的生鹹蛋及熟鹹蛋的差別嗎?專家提醒,選購鹹蛋時,第一要先觀察外觀,蛋殼要完整無裂紋,表面潔淨無污漬。第二是聞一聞蛋的氣味,聞起來要有淡淡的蛋香,沒有異味。第三是觸摸蛋殼,摸起來要堅硬且光滑。

針對粽子的食用安全,食藥署特別在食品安全週邀請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潘敏雄分享衛教。潘敏雄指出,鹹蛋分為生、熟兩類生、熟兩種,生鹹蛋是把鹹蛋醃製完成,沒有經過加熱,蛋白會呈現液狀,熟鹹蛋是把生鹹蛋加熱,蛋白則會是凝固固體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來說,傳統紅土醃製的鹹蛋,因為製作時間長,口感比較好,也比較不會死鹹,而用鹽水醃製的,醃製時間比較短,味道就會比較死鹹。在食用上,因為生鹹蛋的蛋黃是固體狀,建議可以切成薄片或切塊,搭配白粥或熱米飯,也可以切碎加入到炒飯或麵食中,增添鹹味,熟鹹蛋的蛋黃則可製作糕點、餡料或醬料,像是端午節粽子、金沙料理等。

另外,在南北部粽子方面,食藥署也提到,南部粽與北部粽很好辨認,只要記得「北蒸南煮」口訣;北部粽是先將米與配料分別炒過,再包入桂竹筍殼後隔水蒸熟,米飯粒粒分明;南部粽則是生米與配料直接用竹葉包裹後放入水中煮熟,米飯口感較軟黏。

食藥署提醒,包粽食材選購要注意,原料要完整包裝且標示清楚,若是購買散裝的南北貨,要進一步檢查外觀、顏色、氣味;料理前,雙手及乾貨食材都要清洗乾淨。另外,粽子包好後應充分加熱,並趁新鮮食用,若需儲存超過1天以上,建議以冷凍保存,但也仍應儘速食用完畢,不要放置冷凍庫太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