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罹乳癌「腫瘤已經吃出來」!為了孩子拖2年病逝

▲▼示意圖,保健,醫院,社會,陰森,點滴。(圖/123RF)

▲一名媽媽乳房長腫塊,拖了2年未就醫,最後不幸病逝。(示意圖/123RF)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因觸診加上超音波即可進行初始判別,因此大部分女性意願較高,能及早發現與治療。醫師陳榮堅曾收治一名30多歲的媽媽,就醫時乳房10多公分大的腫瘤「已經吃出來」,甚至轉移多個器官。她透露會拖到後期才求診,是因「擔心影響孩子心情」,因此整整拖了2年,最終因癌細胞擴散太嚴重,仍不幸病逝。

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日前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表示,該名30多歲的女性在門診一掀衣檢查,即驚見10多公分的腫瘤已經吃出乳房,且她整個人呈現非常喘的狀態,確診乳癌轉移肝臟、肺臟及骨頭。他忍不住詢問,「一般人起碼(腫瘤)破爛出來就知道要就醫,你為什麼拖到後面?」原因聽了令人超揪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榮堅回憶,女子當時表示,自己育有兩個孩子,她害怕在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影響孩子的心情,因此在一開始摸到乳房有硬塊時,就覺得不要緊,即使腫瘤隨著時間已慢慢侵蝕到皮膚,她也只是塗塗藥膏,前後整整拖了2年未就醫治療,直到孩子通通完成升學考試才求診。

「那時因為(癌細胞)散得太嚴重了,即便在很努力的過程中,她3~4個月後還是非常不幸地走掉了。」此個案的發生,也讓陳榮堅感到遺憾又感慨。

▲▼女性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圖/亞大醫院提供)

▲每個月經期後1~2天可「自我檢查」胸部是否有腫塊。(示意圖/亞大醫院提供)

陳榮堅強調,現今醫療對於乳癌的治療非常進步與簡單,即便是乳癌手術,自己的患者也能在手術隔天即出院返家休養,且是能活動自如的。他藉此導正國人的觀念,「不要覺得(乳癌手術)一定要面臨很恐懼、很恐怖的大刀,會影響作息、影響家庭」。

關於乳癌的日常檢查,陳榮堅說明,可於每個月選擇一天,趁著洗澡時稍微觸診乳房,無論是以放射狀的觸摸,或是塗抹沐浴乳後再以漩渦式自行檢查都可以。如果驚覺有怪怪的硬塊,實在無法確定,也可尋求醫師協助。不過,他也補充,若不知道該怎麼摸,可試著將眼睛閉上「摸自己的眼球」,腫塊的觸覺大概類似如此。

提到「乳癌主要症狀」,陳榮堅說,除了無痛性乳癌硬塊外,還有乳房外形改變、乳房皮膚變化、乳頭凹陷、乳頭異樣分泌物及腫大的腋下淋巴腺。除了乳房自我檢查外,他建議超過30歲的女性,可於1~2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大於40歲的女性則可考慮乳房攝影。

▼除了自我檢查外,超過30歲的女性建議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示意圖/達志)

乳癌,癌症。(圖/達志示意圖)

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具家族史(一等親中有小於50歲者罹患乳癌)、初經早於11歲、54歲後停經;未曾生育或35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

另有研究顯示,體位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當婦女身體BMI大於25,罹乳癌風險會增加17%;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37%。此外,缺乏身體活動者亦有較高罹癌風險;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0~40%。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