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 專家揭「養育者做2事就夠」

▲學習使人快樂。(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原PO求助網友,提供解小學題的八卦。(圖/翻攝自PTT)

▲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孩子的本性。(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文/宋周鉉 譯/蔡佩君

我們班的七個小朋友裡,沒有人額外去補習。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原本有在做韓語學習試卷,但不久前也停掉了。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以他現在的年紀來說,比起讀書,更應該著重於培養社交能力;另一方面,這裡的家長大多是為了可以讓小孩在更舒適和自由的環境下成長,所以才選擇返回家鄉。因此家長們常拜託我,比起讓小孩讀書,不如盡量讓他們多多玩耍。

也許是因為這樣吧,我們班的孩子們雖然很愛玩,但是在學習的時候,反而比有在補習的孩子更認真。對於長時間從事教職的我來說,這麼做反而比較好—比起上小學前,以各種早期教育之名,要求孩子學習太多東西,過早打消孩子學習的慾望更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即便如此,單方面決定選擇「遊戲比學習更好」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我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我見過很多孩子,不管家長的教育哲學如何,他們都渴望「多學一點」,就好比政延。有的孩子是為了不被家長教訓而讀書;然而有的孩子卻只是為了告訴弟弟更多故事而讀書。

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不用看都知道哪一邊孩子的學習成效會更好吧?但是當家長要強迫被動的孩子變成主動的孩子,問題就會發生了。

政延的父母從事養牛和種植番茄的工作,兩位都對要求孩子讀書不感興趣。他們繼承上一代的農地,只要有工作,生活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他們默默地希望孩子不要去大城市,過辛苦的日子;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恬靜的鄉下,種田過日子。沒想到,孩子對知識過度強烈的好奇心竟成了問題所在。

政延父母覺得幼稚園就識字的政延很了不起,所以買了幾本他喜歡的書給他,但他似乎把書背得滾瓜爛熟,只要一有空檔就開始問問題。他們雖然想回答,但自己讀的書也不多,所以他們買了一台電腦給政延。就此,孩子每天盯著電腦看。他們擔心政延會看到一些不太合適的影片,但又沒辦法時刻監督他,此時正好有人推薦孩子專用的學習平台(Junior NAVER, YouTube Kids)給他們。

跟政延父母面談完之後,我進到他們給我的Google帳戶,想確認觀看紀錄,看看政延都在看什麼樣的影片。如果恐龍的書上出現他感興趣的恐龍,他就會打開電腦搜尋。不知道是不是覺得有趣,那部影片他一看再看。隨著他越來越了解恐龍,他開始也會講故事給朋友們聽,孩子們會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向政延提問,然後政延就會去搜尋,學完之後再告訴朋友。如果靠自己還是看不懂,他就會跑來問我。

這段時間以來,小朋友們都認為政延很聰明。現在連其他小朋友,玩到一半有不懂的事情都會跑去問政延,而政延就會跑來跟我借電腦搜尋,再把搜尋到的結果解釋給其他小朋友們聽。有的時候,儘管政延的解釋跟現實有些出入,但我也沒有強硬訂正錯誤的內容,反而會裝作對他的知識淵博感到驚訝。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稱讚帶來了效果,偶爾,別的孩子也會把從其他地方學習到的事物分享給其他人。也許是在向別人講解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了知識淵博的快感,在講解的時候,也可以從他們的表情上感受到一股自豪。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許是一種選擇沒錯,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認為孩子一定會按照大人的意思成長。孩子和家長,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個體。

讓一位渴求學習的孩子,到外頭跑跑跳跳、四處玩耍,他的學習就會一落千丈嗎?並不會。就算出去玩,他還是會掛念著學習。

把一個想要出去玩的孩子,關在家裡面,強迫他讀書,他的學習就會突飛猛進嗎?當然還是有些效果,不過他也很難擠進甲等(前三%)之內。對於國小孩童來說,父母的力量某個層面上雖然還管用,但等到青春期以後,孩子對於學習的意志是絕對不變的。然而最壞的情況是,強迫一個還沒準備好的孩子努力讀書,這甚至會把他對讀書僅存的興趣都剝奪殆盡。

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不喜歡讀書的孩子,就會成長為不讀書的人;喜歡讀書的孩子,就會成長為喜歡讀書的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孩子的本性。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樣子,幫助孩子保持對學習或玩耍的最低限度興趣,才是身為養育者該做的事。

▲▼。(圖/方舟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別再養育聽話乖小孩:給孩子無懼失敗的自尊,培養有主見、有鬥志但不執著輸贏的成熟個體》/宋周鉉/方舟文化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