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中心/台北報導
現代人無論四季都待在室內冷氣房內,但這冷氣房一進一出,在冷熱極大溫差下,可能會產生頭暈、四肢無力等倦怠感,尤其對於心房顫動患者來說,更可能會提高突發腦中風風險,導致失能或死亡!
▲溫差大,心房顫動患者慎防中風。(圖/示意圖取自網路)
40歲以上成人 1/4會罹患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目前台灣約有20萬心房顫動患者,40歲以上成人約有四分之一會於一生中罹病。台北榮民總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昌明說明,心房顫動容易形成血栓,使得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為正常人的5倍,甚至死亡率是一般中風患者的2倍之多。
▲心房顫動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圖/取自網路)
根據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每年有超過510萬人首次發生與心房顫動相關的中風,當人口老化時,預期人數將急遽增加。在亞洲心房顫動患者人數眾多且持續增加的情況下,除了難以估計的家庭負擔以外,主要為住院治療、長期照護、工作請假、經濟負擔等相關費用,可能加重社會醫療重擔。
傳統抗凝血藥出血隱憂 台灣名列控制率最低國家
缺血性中風為心房顫動患者最常發生的中風類型,約佔心房顫動患者之所有中風的九成以上,常導致病患嚴重衰弱與殘疾,適當抗凝血治療可避免血栓形成,預防與心房顫動相關中風,改善患者整體治療結果。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表示,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為心房顫動相關中風的建議預防療法,但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研究,心房顫動患者服用warfarin比例為28%,主要因為warfarin使用限制多,包含抽血監測、藥物及飲食禁忌,讓患者用藥十分不便,且顱內出血風險也可能增加,醫師與病患大多擔心出血風險,轉而使用預防效果相對較低的Aspirin治療,台灣也因此名列全球控制率最低國家之一。
陳志鴻進一步說明,warfarin藥效控制不易、須定期抽血監測,還有許多含維他命K綠色蔬菜、藥物禁忌,大大降低患者用藥意願;使得採取適當預防中風藥物比例偏低,但隨著新型抗凝血藥物出現,可望解決此難題。
▲圖左: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圖右:台北榮民總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昌明。(圖/醫師提供)
研究: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 降低亞洲患者中風及出血風險
根據RE-LY試驗子群分析結果顯示,warfarin療法對於亞洲病患來說,出血性中風與出血發生率較高,且維持抗凝血藥效於適當控制範圍的比例,也較非亞洲病患低,預防成效不彰,亞洲患者中風風險相對較高。
陳志鴻說明,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物包括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皆已完成臨床試驗,證實預防中風療效與安全性;而RE-LY試驗子群分析結果指出,與warfarin相較, dabigatran 150 mg對於亞洲心房顫動患者持續具有更優越的中風風險降低功效;同時在用藥安全性上,相較於warfarin,兩種劑量的dabigatran皆可使亞洲心房顫動患者的大出血與所有出血事件減少。
陳昌明表示,抗凝血治療可降低心房顫動中風風險,但目前有眾多的治療挑戰,可能導致病患無法獲得最理想的醫療照護,而使患者中風風險增加。他進一步說明,目前新型抗凝血藥物大多改善傳統用藥缺點,例如依據RE-LY研究指出,與warfarin相比,dabigatran 150mg可再降低34%中風機率,同時減少60%以上顱內出血風險,是目前可再減少缺血性中風風險的新型抗凝血劑,幾乎不與藥物、飲食產生交互作用,也不需抽血監測藥效;在安全性與生活品質提升下,可望提高醫師處方意願、增加患者用藥順從性,且有利提高抗凝血治療普及率,降低整體中風發生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