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傑醫師表示,讓好菌先進入孩子體內佔地盤,再慢慢適應環境中的其他菌類,逐漸建立成熟的腸道菌叢。(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有什麼辦法能有效幫助對抗自然產時的疼痛嗎?當孩子平安生下來後,在生長發育上需特別注意哪些事情呢?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於四月七日舉辦「媽媽教室」,邀請花蓮慈院小兒部兒童腸胃科主任張雲傑和擁有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助產師王淑芳,教導爸爸媽媽嬰幼兒的成長照顧重點,以及拉梅茲呼吸法和生產之舞,幫助孕產婦順產和後續照護孩子的健康。
▲助產師教導媽媽善用垂直站立的「重力」優勢,在家做弓箭步前後搖擺,以及用骨盆畫圈的「生產之舞」。
「生產就像競技,『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懷孕28週以後,就可以開始訓練自己的肌力、呼吸和專注力。」王淑芳助產師表示,人的心理會非常直接地影響生理感受,透過訓練掌握對身體的控制,讓自己與呼吸方法變得熟悉,能夠調解緊張、增加氧含量,提高生產時的專注度和對疼痛的耐受度。當感覺疼痛,人大多會反射性皺眉和縮緊肩膀,王淑芳建議,此時陪伴在身邊的伴侶可以適當引導,讓孕產婦深呼吸、放鬆眉頭,再自然地展開身體與子宮,幫助順產。
除了利用呼吸調控生理狀態的能力,核心肌群的肌耐力也是日常訓練重點。「要生就要動!」王淑芳助產師教導媽媽善用垂直站立的「重力」優勢,在家做弓箭步前後搖擺,以及用骨盆畫圈的「生產之舞」,想像自己正在搖動裝在身體裡的飲料,能幫助胎兒轉位,也能強健會陰的力量。王淑芳示範正確運動姿勢,孕婦可以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在屈膝的同時,先生在身後托住太太的骨盆,並讓孕婦雙手向上伸展至腳跟離地,以幫助子宮徑線的延展,及加強大腿肌肉的肌耐力。
▲王淑芳助產師示範延展姿勢,現場的爸爸媽媽們也一起跟著運動。
營養是影響孩子免疫力的關鍵,而腸道是吸收營養的重要場所,外界食物帶著各種菌類進入孩子的身體,是腸道在建立菌叢的正常過程。嬰幼兒開始接觸副食品後,腸道菌叢會變得多元,至2歲後開始趨近於成人的腸道菌叢;兒童腸胃科主任張雲傑表示,讓孩子一直處在乾淨無菌的狀態下,反而不利於免疫力的成長,應先讓好菌進入孩子體內佔地盤,再慢慢適應環境中的其他菌類,和這些細菌和平共生。
過去主流觀念認為媽媽在孕期或哺乳期,應減少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降低孩子產生過敏症狀的風險,但張雲傑主任指出,最新報告顯示,此做法對預防嬰兒發生過敏並無顯著效果,若媽媽已確定對特定食物過敏,在避免食用後仍可繼續餵哺母乳。母乳中的乳清蛋白含有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且因乳清蛋白不與胃蛋白酶和胃酸作用,不會在胃中形成凝乳塊,能夠直接進入小腸,對孩子來說更好消化和吸收。此外,「母乳寡糖」能夠作為腸道益生菌的食物,幫助意生菌生長,且具有抗微生物的特性,也能阻擋病原菌附著,以增強腸道屏障功能。張雲傑表示,因個人體質差異,如爸爸媽媽對致敏性食物有任何疑問,建議可再進一步諮詢兒童過敏免疫專科醫師。
▲醫師宣導可能由母體垂直傳染給胎兒的「巨細胞病毒」,今年1/4至年底有免費篩檢服務,鼓勵爸爸媽媽多加利用資源。
除了順產撇步及嬰幼兒健康衛教,婦產科陳盈希醫師也藉由課程,向爸爸媽媽宣導可能由母體垂直傳染給胎兒的「巨細胞病毒」,自今年四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有免費篩檢服務,只需要透過唾液篩檢就能確認,非常簡單方便,鼓勵爸爸媽媽多加利用資源!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