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弟「內褲爆血跡」!醫點名3關鍵習慣:很多年輕人都中

上廁所,便祕,便秘,尿尿,馬桶,脫褲子。(示意圖/記者林緯平攝)

▲有國中生因為內褲出現血跡,前往醫院檢查發現是痔瘡。(示意圖/記者林緯平攝)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在大眾的認知中,腸胃科似乎是個長輩專有的疾病。不過,醫師提醒,其實有很多到門診求診的個案不少是「青少年」或孩童,且有些國高中生甚至因為「爆血」就醫。對此,醫師說明,年輕人之所以容易得痔瘡,有3個生活習慣是關鍵,包括久坐、纖維攝取不足;另外,即便新陳代謝快,飲水不足也可能會導致痔瘡生成。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分享,日前有位媽媽因為發現國三孩子的內褲有「不明血跡」,擔心他罹患大腸癌,便趕緊帶到醫院檢查。醫師指出,有些人認為,大腸直腸類別似乎是長者的疾病,因為年紀大了才會出現痔瘡、大腸息肉或是肛門脫垂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威佑指出,其實有很多求診的青少年都是「爆血」後檢查,發現是痔瘡問題。不過,年輕人之所以會得到痔瘡,有3個生活習慣是關鍵。首先,「久坐」,醫師點名,台灣的孩子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教室上課,甚至是大型考試更是一坐就3至5小時,而長時間坐著,會讓痔瘡組織維持在高壓狀態,相對容易產生「內痔」或「外痔」。

▲視察實體與遠距融合上課 林右昌:孩子受教權不受影響。(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醫師指出,學生因為上課而久坐,容易導致痔瘡。(示意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陳威佑說,「纖維攝取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國高中生喜歡吃「炸雞」或「甜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常缺乏足夠的纖維。但纖維是讓糞便維持「糞便容積(Stool volume)」的重要關鍵,攝取不足會使糞便容積下降,讓排便間隔延長,糞便變硬,上廁所需用力,痔瘡就更容易生成。

另外,學生們的新陳代謝快但「飲水不足」是其中一大問題。陳威佑表示,許多國高中生假期會喜歡戶外活動,而大量的活動會讓水分蒸散變快,一天甚至可能會從汗液蒸散出1000毫升的水分,若飲水量不足,人體只能從「糞便中」萃取水分,此時糞便會被脫得更乾、更硬,也會讓痔瘡容易形成。

因此,陳威佑強調,痔瘡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即使是青少年或兒童,只要坐得時間久、纖維攝取不足、飲水攝取不足,同樣也是痔瘡的高風險族群。雖然年輕人的痔瘡通常不是太大問題,但常會因為尷尬不敢就醫而延誤病情,等到就醫時,症狀都已經相當嚴重。醫師建議,若爸媽在清洗孩子內褲有看到有血漬,一定要盡快尋求醫師協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