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排骨使用的中藥材,可能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示意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天氣冷颼颼,不少民眾可能會想透過薑母鴨、羊肉爐或藥膳排骨等藥膳料理進補。但食藥署提醒,這些美食背後可能藏著中、西藥的交互作用陷阱,民眾應特別注意。
食藥署舉例,像藥膳排骨一般是透過十全中藥材燉煮而成,使用的中藥包含:當歸、熟地、川芎、芍藥、人參、白术、茯苓、甘草、黃耆、肉桂,其中不乏有容易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當歸及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可能抑制凝血功能,使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製劑時,需留意出血風險;黃耆有刺激免疫作用,可能與免疫抑制劑產生拮抗作用,自體免疫疾病或移植患者應特別留意。
食藥署更提醒,除了中西藥交互作用外,偏油的食補料理及高鹽分的沾醬,也可能成為三高、腎臟疾病患者的負擔;酌量食用與留意中西藥交互作用,才不會愈補愈大洞。
▲冬令進補小心愈補愈大洞。(圖/記者蔡佩旻攝)
冬令進補眉角可不只這些。中醫師黃胤誠曾點名,吃羊肉爐、薑母鴨時,若發生「噁心反胃」、「暈眩」、「脹氣」甚至「拉肚子」等情況,代表可能是補過頭;胃腸肝膽科醫師張振榕則說,常在臨床上遇到自己亂吃藥,如:中藥或草藥導致交互作用,出現噁心、嘔吐、茶色尿等症狀,甚至眼白開始轉黃的患者,意味著肝臟已經進入急性發炎,嚴重更有猛爆性肝炎的風險。
彰基胃腸肝膽科醫師范泉山也示警,「肝硬化」的患者千萬不要吃當歸鴨、羊肉爐或薑母鴨等補品,有兩個危險之處,第一,高熱量或高蛋白容易引爆肝昏迷;第二,行氣行血的食物導致靜脈爆掉機率高。醫師再三強調,別自行服用偏方或草藥,有任何需要應先與醫師討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