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會失溫!醫點名4危險情境「有1症狀恐致死」 愛登山小心了

▲▼熱飲,茶飲,冬天。(圖/翻攝自pixabay)

▲年輕人也可能有失溫現象。(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寒流一波接一波,失溫死亡案例也陸續出現。醫師指出,只要溫度夠低、熱量散失機制夠強,人人都可能受害;像露營、登山等,都是急診科常見的失溫情境。若遇到身邊有人失溫、需協助回溫,務必要漸進、緩慢,否則恐造成燙傷的二度傷害。

不只長輩,年輕人也可能失溫!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示警,近期急診接連接到好幾個「失溫」患者,其中也不乏年輕人。台灣雖然地處亞熱帶,但在寒冬來襲之時,只要溫度夠低、熱量散失的機制夠強、暴露時間夠久,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失溫的受害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失溫源自於人體的熱散失,翁梓華說明,人的體溫主要藉由4種途徑,將熱量帶到周邊環境中,包含傳導、對流、輻射以及蒸散,任何一種熱量流失,都可能導致失溫:

1. 熱傳導

身體直接接觸低體溫物體產生的熱量流失。常見情境:登山者覺得熱躺在冰冷的大石頭上。

2. 熱對流

流體(像是空氣與水)的流動帶走體溫。常見情境:在寒冷而颳風的環境,造成熱量快速散失。

3. 熱輻射

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直接散失到環境中。常見情境:在無風不潮濕的夜間出遊或露營,造成的快速熱量散失。

4. 蒸散

汗水或是呼吸水氣將熱量帶走,每一公克約可帶走600大卡的熱量。常見情境:登高山過程身體處在為缺氧狀態,喘、流汗、換氣頻率增加造成的熱量快速散失。

▲▼             。(圖/翁梓華醫師授權提供)

▲熱量散失的4種途徑。(圖/翁梓華醫師授權提供,下同)

人體對應體溫流失會有生理性代償反應,如發抖、心搏加速、豎毛肌收縮以增加產熱,但一旦超過身體代償極限,就會導致「失溫」。醫學上失溫主要會根據病人的意識狀態、體溫以及生命徵象分成4個等級,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式。

輕度失溫患者,體溫約落在32~35度,此類病患意識清楚,且會抖得很厲害,治療方式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如給予保暖衣物、喝溫暖的飲料等,逐步提升體溫。

中度失溫體溫28~32度,這類病人意識混亂,發抖能力也失衡,除了像輕度失溫外部給予熱量來源外,也必須持續監控生命徵象,因這類失溫病患常常會併發心律不整。

體溫<28度則可歸類為重度失溫,這類病人大多已失去意識,只能監測到生命徵象;除上述處置外,還須插管進行呼吸道保護,同時要考慮是否啟動葉克膜進行體外循環支援。

致死性失溫的病人因已失去生命徵象,此時回溫已不是首要藥物,而是應緊急進行去顫電擊或藥物升壓,並後送往醫學中心進行治療。

▲▼             。(圖/翁梓華醫師授權提供)

▲失溫4等級及治療方式。

翁梓華也補充3大低溫救助關鍵,提醒民眾,若身邊遇到失溫的人要協助救治,首要還是先保護好自己,畢竟他所處在的環境同樣可能讓你失溫;此外,低溫本身對器官有保護作用,面對失溫病人不要過度驚慌,醫學上,失溫造成心跳停止的病人,也有許多回溫後經妥善治療,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案例。

協助回溫則要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高於40度的回溫方式像是烤火、過熱的暖暖包、熱水袋,被證實會增加心律不整或燙傷的機率,切記,一定要慢不要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