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腹的人,要留意自己是否有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瘦不代表健康!不少人看起來四肢纖細,不算肥胖,但「小腹」卻很大。營養師指出,這類型的人要當心「內臟脂肪」過多,容易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民眾可自行檢視「腰圍、血壓」,另外也可透過檢查「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只要這5項中有3項異常,就要有所警惕。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身體健康並不是單純從外表肥胖判斷,而是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內臟脂肪過多,尤其現在對於健康體態大多會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評估方式,但背後其實輕忽了腰圍管理。
潘富子說,現代人常見飲食西化及不良生活習慣,腰圍超標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依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19歲以上的民眾,超過5成有腰圍過大的情形,因此單靠BMI指數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的堆積程度。
內臟脂肪最容易觀察的症狀就是「腰圍」大小!潘富子說明,內臟脂肪過多會導致腹部肥胖,腰圍就會跟著增加,當內臟脂肪活性大,會釋出游離脂肪酸,導致胰島素阻抗,會增加糖尿病和其他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衛福部也曾以研究調查指出,當內臟脂肪過多,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分別是一般民眾的1.44及1.56倍。
▲大多人用BMI評估健康體態,但其實背後輕忽了腰圍管理。(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潘富子也進一步提出「5大代謝症候群警戒數字」,包括「腰圍超過標準尺寸、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只要符合3項(含)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員了,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還要高。
想減少內臟脂肪,還是要從形成主因下手。潘富子表示,現在最多是飲食不正常引起,如偏愛吃油炸食物、高糖份食物或有喝酒習慣等,因此若飲食習慣不改變,就算運動量再大,降低內臟脂肪還是很有限;另外,由於內臟脂肪無法靠肉眼評估,她也建議,民眾可詢問醫師內臟脂肪的相關檢查,進一步了解身體真實的健康狀況。
【代謝症候群5大警戒數字】
腰圍超過標準尺寸:男性標準腰圍應<90cm,約35吋、女性標準腰圍應<80cm,約31吋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空腹血糖偏高:異常值≧100mg/dL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異常值≧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