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形容濃湯幾乎是「液態麵包」。(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下同)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天氣變冷,喝碗熱呼呼的湯暖身超幸福。不過營養師提醒,減重期間可得注意湯的熱量,像排骨湯、青菜豆腐湯等可以攝取到蔬菜及蛋白質,是不錯的選擇;但像濃湯、酸辣湯等,因含有過多油脂及澱粉,應盡量避免。
營養師何沂霖分享減重期間盡量別喝、可以喝的湯:
盡量別喝
1. 濃湯:西餐的濃湯基本上就是奶油+澱粉,「成份看起來就是液態麵包」,加上常見的玉米、南瓜等配料都是澱粉類,若又加一層酥皮,熱量、油脂、澱粉都爆表。
2. 酸辣湯、羹湯:勾芡是台灣常見的烹調方式,就是太白粉加水,一般煮菜通常都是勾薄芡,但酸辣湯、羹湯的芡就會勾比較重。
肉羹、魚羹都是屬於會加入澱粉再製的加工食品,並非原型蛋白質食物,整碗吃下來缺乏纖維,且澱粉、油脂都會攝取過多,因此也是減重時不建議的湯品。
3. 火鍋湯:火鍋湯底通常都是泡出來的,加上各種食材長時間燉煮,若還有許多火鍋料,食物的農藥、油脂、亞硝酸、防腐劑都會溶在湯裡。
若是麻辣湯底、牛奶湯底,就又容易攝取過多油脂。若真的想喝,建議選擇昆布或者蔬果等清湯底,在煮食材之前喝,會好一點。
▲麻辣湯底的火鍋又更多油脂。
可以喝
1. 清湯:青菜豆腐、蕃茄蛋花、紫菜湯、蛤蜊、蚵仔等,這類湯底幾乎只是一般調味,且可攝取到蔬菜及蛋白質,是很不錯的選擇。
何沂霖建議,可在家裡可備一些曬乾的紫菜,隨時想喝碗熱湯時,切點薑絲煮個水,放入紫菜以及打個蛋,就能喝到營養的紫菜蛋花湯。
2. 排骨湯、雞湯:無論是香菇雞湯或蘿蔔排骨湯都可以喝,但要注意,外食的湯多是長時間久煮,容易增加普林生成,痛風有發作過者,應減少飲用,或可自己燉煮。
此外,這一類的湯有時會加入玉米、山藥、蓮藕等全穀雜糧當配料,此時正餐主食攝取可以減半。
3. 味噌湯:味噌是一種發酵的豆製品,發酵食品裡的益菌對腸道健康也很好。常見配料有鮭魚、豆腐等,都是良好蛋白質來源,自己煮的時候可加些高麗菜或紫菜,補充蔬菜及蛋白質。
▲味噌湯含有豆腐、鮭魚等良好蛋白質。
如果想偶爾解解饞,可在喝羹湯、濃湯時減半正餐澱粉,額外多準備蔬菜跟蛋白質食物,如低脂肉、海鮮、蛋、豆腐等,一個月喝1~2次也OK。
自己在家煮馬鈴薯、南瓜濃湯,雖然成分單純,但何沂霖提醒,這些原先是低升糖的澱粉食物,在經過打成泥且長時間烹煮後,就會變成高升糖。因此,若有血糖問題,建議還是以原型方式攝取,避免加速血糖上升。
何沂霖總結,減重期間想喝湯,最好的分辨方式就是「愈像白開水的較好,愈看不到碗底的愈不好」,但她也說,沒有什麼食物是一定最好或不好,頻率及份量才是重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