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被魚「刺出小傷口」拖2天發熱腫脹 慘敗血性休克險截肢!

台北慈濟醫院壞死性筋膜炎個案。(圖/醫院提供)

▲患者手不慎被魚刺刺傷,不幸被海洋弧菌感染,變壞死性筋膜炎。(圖/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一名65歲吳先生去市場買生鮮,但在處理魚時左手不慎被魚刺刺傷,原以為是單純小傷口,沒想到兩天後傷口發熱作痛、手掌腫脹且伴隨發燒,就醫檢查發現左上肢感染已進展為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呈現敗血性休克狀態,醫師立即進行清創和筋膜切開手術,加上藥物治療才救回一命免除截肢風險。

收治該病例的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李京軒醫師指出,皮膚為人體最大的器官,由淺至深分為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皮膚能抵擋病菌入侵體內,也具有調節體溫、在陽光照射下生成維他命D的功能,而皮下組織深部則為筋膜、肌肉,當細菌侵犯至深層筋膜,沿著筋膜與皮下組織間隙快速擴散,導致軟組織感染甚至缺血、壞死,即為壞死性筋膜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先生到急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左上肢感染已進展為壞死性筋膜炎。李京軒說,壞死性筋膜炎的發生率約為每年每十萬人口介於0.4至1.9人發生,其中患有癌症、糖尿病或B、C肝炎患者佔多數,因這些患者的免疫力較差,所以較難以抵禦外來細菌的入侵。

台北慈濟醫院壞死性筋膜炎個案。(圖/醫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李京軒醫師。

壞死性筋膜炎為深層的軟組織感染,初期症狀為紅、腫、熱、痛與蜂窩性組織炎相似,但前者疾病進展卻十分快速、相對致命且截肢風險較高;若感染持續擴散,患部則會產生出血性水泡、麻木、組織壞死表現。

李京軒說,臨床上,會引起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有許多種,而此次的致病菌為「海洋弧菌」,常發現於海水中或依附在海洋生物身上,因養殖漁業目前也發展出鹹水養殖方式,所以民眾更容易接觸到海洋弧菌,進而造成感染。

李京軒提醒,有傷口時切勿接觸生水,免疫力較差者也應避免食用生食,若在處理海鮮時也務必戴上手套,降低受傷風險,此外,民眾應考量自身抵抗力的情況,避免暴露在細菌易孳生的環境,若不慎有傷口,也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