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為全身性的骨骼慢性疾病,一但發生骨質疏鬆後續會帶來許多健康隱患,不可不慎。(圖/翻攝自PEXELS)
記者張惠媛/綜合報導
近年國民健康意識除了預防「三高」還增加了「一低」,所謂「三高一低」指的就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低骨密度」,國人普遍都有預防三高的概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定期測量血壓、血糖、血脂數據、做好體重控制⋯⋯等,都能有效遠離三高,但「一低」則相對較難掌握,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指出[1],人體骨骼量在20~30歲達高峰,之後骨量就會逐漸流失,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由於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加快,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一但骨折就容易造成後續一連串的健康隱患。
骨鬆患者一旦骨折生活難自理 恐提高失能風險
台東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吳昱銳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為一種全身性的骨骼慢性疾病,骨質密度流失導致骨骼細胞產生變化,就容易導致骨折,而骨質疏鬆會導致脆弱性骨折,也就是在正常狀態下跌倒,卻造成「非手指、腳趾、頭蓋骨的骨折」,吳昱銳醫師提到,急診常見的嚴重骨折病例,多半為長輩走出浴室滑倒,跌倒後造成大腿骨骨折,而這樣的骨折後續風險也會更高,手術後會需要一段時期的臥床、復健,尤其長輩只要臥床時間一久,肌肉就會加速流失,後續可能會帶來生活上的失能,對家庭來說也是較大的經濟負擔。
▲台東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吳昱銳醫師。(圖/吳昱銳提供)
骨質疏鬆難察覺 醫:甲亢、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定期檢測骨密度
高風險族群除了我們一般熟知的停經後女性和65歲以上長者之外,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也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吳昱銳醫師就提到,甲狀腺機能亢進會讓全身代謝加快,由於代謝旺盛,因此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代謝也會加快,一但破骨細胞多於成骨細胞,就會導致骨質流失,他舉例,門診曾有一位患者,年齡40多歲,既不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也尚未停經,不過在行為表現上有甲亢的症狀,做了檢測之後發現是嚴重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便馬上安排DXA骨密度檢測,確認符合骨質疏鬆診斷,因此及時針對骨質疏鬆的部分進行治療。
▲患有糖尿病、甲亢等慢性病也會導致骨質疏鬆風險提高。(圖/翻攝自PEXELS)
另一項與骨質疏鬆有高度關聯性的慢性病為糖尿病,吳昱銳醫師表示,由於血糖過高會傷害成骨細胞,整體而言也會造成骨密度流失,其中糖尿病又分為第一型跟第二型,第一型是年輕時就患有糖尿病,因此在20歲時的巔峰骨密度就會比一般人少,因此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質疏鬆程度也會較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得嚴重。
吳昱銳醫師提醒,如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慢性病,或是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患有三高的男性,都建議要定期做骨密度檢查,其中DXA檢測為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黃金標準」,為加強準確性,會測量手腕、腰椎、髖關節等三個部位,只要5~10分鐘就可以完成,後續若真確診骨質疏鬆,也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提升骨密度,「藥物治療類型有口服、皮下施打、靜脈施打等三種方式,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回診的時間也不一樣,療程沒有想像中繁瑣。」吳昱銳醫師強調,從有骨質疏鬆風險到骨質疏鬆發生,其實還有一大段過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最佳解方。
東基醫療團隊提供全方位骨鬆照護 助患者遠離骨鬆危害、提升生活品質
吳昱銳醫師提到,骨質疏鬆為需要定期治療的慢性疾病,台東基督教醫院針對骨質疏鬆患者有完整的照護服務,「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回診的時間也不同,很多患者常常會忘記要來回診,所以我們有專門的個管師負責聯絡患者,根據患者的療程去聯繫、提醒回診日期。」台東基督教醫院有多位骨質疏鬆專科醫師,受過骨質疏鬆醫學會的骨質疏鬆專科訓練,面對不同類型的骨質疏鬆患者,可提供最合適的醫療幫助,包含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治療、手術治療⋯⋯等,再透過全方位照護服務,協助骨鬆患者避免後續危害、提升生活品質。
▲日常生活中培養運動習慣有助於維持肌肉量,避免骨鬆風險。(圖/翻攝自pakutaso)
對於一般生活中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吳昱銳醫師建議可以選擇室內、平緩的運動場地,做適量負重訓練及可負荷的有氧運動,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著肌肉量,就能有效避免骨質流失,而家中如有長輩或是骨質疏鬆患者,首要注意環境安全性,像是浴室、樓梯等,提升環境安全、避免跌倒才是不二法門。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骨質疏鬆〉: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6
TW-03491-PRO-2022-Sep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