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咪「牙齦長瘤狀物」一碰就出血! 切掉懷第二胎又復發

▲▼孕媽咪「牙齦長瘤狀物」一碰就出血!。(圖/台北榮總提供)

▲王小姐懷第一胎時左上牙齦腫塊一碰就出血。(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俗諺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這句話讓王小姐深有所感。她在懷第一胎時就飽受牙肉瘤狀物出血困擾,產後切除後經病理報告為妊娠性牙齦瘤,原本以為可以一勞永逸,沒想到懷第二胎30周時,左上牙同一區域牙齦瘤又復發。醫師表示,妊娠牙齦瘤復發率約15%,切除後需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與照護,才能避免口腔感染,影響肚子內寶寶的健康。

妊娠性牙齦瘤是因牙菌斑與牙結石堆積造成的嚴重發炎而形成的肉芽腫,發生率為1.8~5%,在懷孕第二與第三期較為常見。牙齦瘤因富含血管容易出血,咀嚼或刷牙時不小心碰撞到腫塊,會造成表面潰瘍疼痛與出血,過大的腫塊也有可能影響孕媽咪吃東西與營養攝取。懷孕期間若肉芽腫生長快速而影響咀嚼,可能需要在生產前切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小姐首胎懷孕6個月時,因左上牙肉長出瘤狀物,經常出血而就醫,經口腔衛教與局部清潔後症狀改善,產後1個半月安排切除,術後癒合良好,經病理報告證實為妊娠性牙齦瘤。懷第二胎30週時,左上牙同一區域再度復發妊娠性牙齦瘤。

▲▼孕媽咪「牙齦長瘤狀物」一碰就出血!。(圖/台北榮總提供)

▲懷第二胎時妊娠性牙齦瘤再度復發。(圖/台北榮總提供)

臺北榮總牙周病科陳雅琪醫師表示,有些孕婦喜歡吃酸甜食物,孕吐易使口腔環境變成酸性,再加上進食次數增加,或因容易疲倦忽略口腔清潔保健,導致孕婦口中的蛀牙細菌增加,蛀牙機率大增,若忽略蛀牙,可能惡化導致牙髓炎。此外,懷孕婦女因體內荷爾蒙改變,造成血液循環豐富,對牙菌斑刺激更為敏感,可能造成牙齦發炎、牙齦瘤,甚至產生牙齒周圍骨破壞的牙周病。

陳雅琪說明,常見的妊娠牙齦炎,造成牙齦腫大與刷牙出血的情況,發生比例高達30-100%,一般在懷孕的第二與第三期牙齦的發炎會更為嚴重。

當懷孕婦女產生牙齦紅腫發炎,因刷牙會流血不舒服,不敢徹底清潔牙齒,繼而產生口臭與牙齦更加發炎,嚴重時甚至產生牙齒周圍骨吸收與牙齒動搖,出現妊娠性牙周炎。孕期若有嚴重的牙周病,所產生的發炎物質透過血流影響胎兒,也可能增加胎兒早產與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

孕婦,懷孕,大肚子。(圖/達志/示意圖)

▲醫師提醒,孕媽咪的口腔衛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陳雅琪強調,孕媽咪的口腔衛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也可能造成胎兒牙齒發育異常;孕婦有高蛀牙率時,蛀牙細菌會垂直傳給嬰幼兒,增加蛀牙的風險,孕媽咪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婦女懷孕容易噁心,該如何做好牙齒清潔?臺北榮總牙周病科林怡君醫師指出,若因刷牙容易噁心,可以使用較小的刷頭,防止口腔感染,並進行產前牙科檢查,接受定期的口腔保養及諮詢。一旦發生妊娠性牙齦瘤,則建議於胎兒狀況較穩定的第二孕期或是生產完進行切除治療,切除後也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復發。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