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眩、虛累累!竟是骨髓「造血過度」 醫:未控制恐成急性血癌

▲▼下班,疲累,勞累,睡覺。(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皮癢、暈眩、虛累累,原來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80歲的黃太太,四年前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血容比都異常偏高,診所第一時間以為檢體遭到污染,後經複驗得出相同結果,轉診才知罹患脊髓過度造血所導致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醫師表示,若出現虛弱、皮膚癢、手麻腳麻等11大症狀,可能是骨髓增生性腫瘤上身,若未妥善控制,還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應儘早就醫檢查。

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一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教授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

▲▼皮癢、暈眩、虛累累!老後生活突變調 原來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圖/協會提供)

▲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成立大會。(圖/協會提供)

骨髓增生性腫瘤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所以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此外,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也可能會因為血液循環障礙,表現出包括頭暈或是視力模糊,甚至手腳末端因為血液循環障礙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

陳志丞提到,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為例,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就屬高危險群。相較於低風險群可透過「放血」減少紅血球數目,將血容比降到45%以下,並透過服用阿斯匹靈等藥物減少栓塞機會,高風險群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干擾素治療。

黃太太女兒表示,母親在確診前經常覺得疲倦,也三不五時出現暈眩症狀,發作時不只是天旋地轉,還會暈到想吐,但因朋友圈裡經常有朋友出現暈眩症狀,因此未做他想。此外,白皮膚的黃太太也經常被稱讚「氣色很好」,沒想到也是相關症狀。所幸在接受新型長效型干擾素治療三個月後,已漸趨正常,施打至今2年多,暈眩問題也大幅改善。

▲▼皮癢、暈眩、虛累累!老後生活突變調 原來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圖/協會提供)

▲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侯信安醫師。(圖/協會提供)

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特異性低,國外文獻顯示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約需費時2年,其中6成病人是因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出血」或「血栓」時才確診。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疾病,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日前正式成立,提升民眾對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認知。

協會理事長侯信安表示,不管是年輕人或是年紀大的患者,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出現心肌梗塞、腦中風才診斷出來,希望民眾發現相關症狀即時就醫。此外,若常規血液檢查有異常,不管是過多過少,都要進一步尋求醫師的評估與複檢。健保9月1日起也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未來有機會改變治療狀況與疾病面貌。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