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鼻塞、鼻涕倒流…,鼻竇炎症狀持續反覆,讓患者苦不堪言,鼻竇炎病友王先生(右2)就在《雲端保健室》上分享疾病帶來的困擾,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左2)、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右1)則是進一步討論如何對症下藥、有效治療。(圖/翻攝自雲端保健室影片,以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鼻塞、流鼻水、鼻涕倒流、嗅覺異常,甚至還會頭痛,在covid-19疫情仍在大流行的敏感時刻,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會以為是不是確診了,趕緊先幫自己快篩一下,但怎麼篩都是「一條線」陰性,在不是染疫、也不是感冒或一般過敏等情況下,要小心是鼻竇炎所引起,只是症狀太像而搞混誤判。鼻竇炎倘若放著不管,一旦拖到變慢性鼻竇炎,或有合併鼻息肉及常見共病,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到懷疑人生,嚴重者還會有眼窩膿瘍、腦膜炎等併發症,千萬不能輕忽,《#雲端保健室》就帶大家深入了解鼻竇炎以及新的治療選項,讓病患可以對症下藥擺脫煩惱。
鼻竇炎有急慢性之分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最頑固
在耳鼻喉科門診,除了因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感冒、過敏性鼻炎而求助醫生,鼻竇炎也是很常見的疾病之一。鼻竇佔據鼻腔很大的空間,主要分布在鼻子及眼周,分別是額竇、上頷竇、篩竇和蝶竇,呈左右對稱空腔,當持續細菌感染或過敏原因的外來刺激,造成鼻竇內黏膜發炎,就會引起鼻竇炎,常見症狀有:鼻塞、膿鼻涕、嗅覺衰退、喉嚨有痰或異物感、頭痛、牙痛、發燒、疲倦,依照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有急、慢性之分別,通常急性鼻竇炎在藥物治療下,9成病患可以獲得有效控制,若反覆發炎超過12週,就要當心是慢性鼻竇炎。
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提到,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台灣鼻竇炎人口中,慢性鼻竇炎比例約15~20%,其中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佔20~33%;慢性鼻竇炎經過適當治療如藥物、手術,約85%有很好緩解效果,不過在第一次手術後也有15%的人需要再次開刀,而這類病患在治療上之所以棘手,就在於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不僅是最頑固難治,也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更需要積極治療。
▲葉德輝提到,鼻竇炎是常見疾病之一,大部分急性鼻竇炎在服用藥物後可有效控制,但如果反覆發炎變成慢性鼻竇炎,就需要積極治療。
資深病友因鼻竇炎呼吸困難 苦不堪言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令人身心俱疲的程度,有切身經驗的鼻竇炎病友王先生最能感同身受,一開始只是鼻塞、鼻涕倒流、膿鼻涕,到後來漸漸喪失嗅覺,吃東西沒味道,就連瓦斯管線漏氣也聞不到,甚至無法用鼻子正常呼吸,被迫只用嘴巴呼吸,對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尤其他的職業是一名國標舞老師,從事的工作很需要呼吸調節,但鼻竇炎讓他無法優美表演,也因為換氣困難,演出的照片都會一直張口而覺得不好看。
王先生原本以為僅是感冒,起初也去看了中醫調理身體,完全不覺得是鼻竇炎,但在長達半年到8個月的時間,病情都沒有任何改善,嚴重到出現呼吸困難後,他轉而尋求西醫協助,未在第一時間及時就醫導致病情加劇,檢查後被診斷為慢性鼻竇炎,即使吃藥有暫時緩解,但症狀又會再發作,使用類固醇治療2週後效果不佳,看診也都得到一樣的答案,醫師都直接建議開刀治療,他最後也只好認命接受。
王先生說,當時已經被很多醫師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後來評估決定開刀,在切掉了一個拳頭大的息肉後,終於可以用鼻子好好呼吸,對鼻竇炎也是術後才有概念,術前都不清楚。不過開刀完兩年後,他的症狀又復發,再次喪失嗅覺,聞不到味道,但這次採用了新療法,配合生物製劑療程,透過打針來縮小鼻息肉,他分享在注射第一針後,已經有明顯效果,第三天就開始可以聞到味道,而在打了兩針並回診檢查後,醫師也說有6成鼻息肉不見了,效果很成功。
▲▼王先生是一名國標舞老師,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嚴重到讓他無法好好「呼吸」優美的表演,在開刀切掉息肉,才恢復自然表情、重拾笑容。
忽略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恐引發共病或常見併發症
鼻竇炎的問題可大可小,如果沒有好好診斷或完全治療好,導致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可能逐漸長出息肉,即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而息肉發展狀況對病患影響程度不一,有的人會感到分泌物變多,有的人則是難以呼吸,一旦鼻竇發炎過久,恐引發其他併發症如眼窩蜂窩性組織炎、眼窩膿瘍、腦膜炎、腦膿瘍,葉德輝特別強調,「鼻竇的位置就在眼睛、腦旁邊,最害怕的併發症也是感染到這兩個地方,另外,鼻竇炎也會引起氣喘、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不可輕忽。」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引發的共病、併發症,不能忽視。
治療新選擇-生物製劑 有效治療第二型發炎反應
目前病患可以透過類固醇鼻噴劑、短期的全身性皮質類固醇、內視鏡鼻竇手術等方式來治療,但約有6成在一年半內息肉會復發,必須反復開刀,對身體是一大負擔,生物製劑則是提供了治療新選擇。由於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也就是人體內原本維持免疫系統平衡的Th1、Th2兩種輔助性T細胞,其中Th2活性太高所造成,在生物製劑新療法出現後,將可有效治療第二型發炎反應外,也突破現有的治療瓶頸。
用於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生物製劑,因不同作用機轉分成三類,IL-4&IL-13抑制劑、IL-5抑制劑、IgE抑制劑,其中IL-4&IL-13是控制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重要因子。葉德輝指出,利用生物製劑對抗並阻斷發炎分子後,臨床試驗顯示治療一年鼻息肉體積可縮小4成,鼻塞改善程度達5成,6成病患嗅覺改善,表示生物製劑的成效是受到肯定的,使用類固醇的比例也可以減少;另也補充,由於第二型發炎反應較偏向過敏性發炎,對於手術後容易復發的人,更要找出發炎的原因,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
▲針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現有治療仍有瓶頸,生物製劑療法提供治療新選擇,持續使用效果可維持至一年。
國內有不少人長期飽受鼻竇炎所苦,症狀類似感冒或鼻炎過敏,很容易被放著不管,以為自然就會好,但隨著病情惡化,連最基本的呼吸都有困難時,健康、工作、學習與日常生活都會被影響,當輕症時,應該及早時治療、預防復發,倘若使用傳統藥物或手術的治療效果有限,現在也有新的生物製劑療法值得一試,對患者是一大福音,妥善治療並遵照醫師專業指示長期追蹤與控制,避開會誘發不適的因子,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