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躁鬱、思覺失調黃金治療期!政府編26億預算助患者施打「長效針劑」

思覺失調症(業配用)。

▲政府今年特別編列26億獨立於總額之外的預算,鼓勵臨床精神疾病患者(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使用長效針劑。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是近年相當耳熟能詳的精神疾病,卻有不少人都忽略穩定治療的重要性。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陳俊興教授指出,精神疾病本身就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持續治療,目前「長效針劑」已是普遍的治療方式之一,特別是新一代的長效針劑不僅副作用低,更有助長期穩定病情。

陳俊興教授說明,根據2019年健保統計資料,台灣有16.2萬人是屬於思覺失調症類群的患者,其中有2.4萬人,約14.6%的病人有使用過長效針劑,比起歐美國家約18-29%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間。目前國內未能廣泛使用長效針的可能原因包括針劑種類選擇不足,病人對打針的接受度低,醫師對針劑成本的考量等,今年政府為此特別編列26億預算,鼓勵臨床使用長效針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穩定治療是最重要的,但很多患者無法完全配合治療。」陳俊興教授提到,在治療上,最常見的是口服藥物,但患者常常因為缺乏病識感,規律服藥是一大難題,即便是一天只需要吃一次的藥物,仍有患者無法配合服藥,導致病情難以控制。甚至家人為了提醒病人服藥而造成關係緊張。

思覺失調症(業配用)。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陳俊興教授。(圖/醫師提供,下同)

陳俊興教授也進一步說明思覺失調症的治療藥物是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可區分傳統型和非傳統型藥物,這兩類的藥物皆有口服與長效針劑,傳統型與非傳統型藥物最大差異就是副作用。傳統藥物主要作用在多巴胺,屬於多巴胺拮抗劑,使用後可能會產生像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遲緩、發抖,另外還有泌乳激素升高,女生可能會影響生理期,男生則會影響性功能。

而在躁鬱症治療方面,主要有兩大類藥物:第一類屬於傳統的情緒穩定劑,例如鋰塩及某些抗癲癇的藥,功能是在穩定情緒。第二類為抗精神病藥物,某些非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可達到穩定情緒,另外也可治療妄想、幻覺等症狀,這類除了口服藥物,跟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相同,也有長效型針劑可供選擇。

目前新一代的長效型針劑屬於非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主要克服了傳統藥物的副作用,作用機轉不單純只是多巴胺拮抗劑,還有其他血清素相關作用,除了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之外,明顯減少帕金森氏症的副作用,因此目前醫師大多都會建議從非傳統藥物開始使用。

思覺失調症(業配用)。

▲新一代長效針劑副作用較少。

陳教授進一步解釋,長效針劑主要成分跟口服藥一樣,但不像過敏打針那種,打下去就立刻吸收,所謂的長效針劑,是透過製程上的技術,讓藥物打進身體後,可以在體內「緩慢釋放」,達到長效穩定治療的目的。

而在治療時間上,陳教授也直言,精神疾病就是慢性病,要持續治療,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必須穩定控制。他舉例,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打胰島素,不是血糖穩定了就不打,精神疾病本來就是大腦疾病,特別是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同樣必須透過用藥穩定病情。根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長效針劑不僅可以減少病人的到急診次數及再住院率,甚至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為增進醫師、患者和家屬對長效針劑治療的意願,政府今年特別編列26億獨立於總額之外的預算,鼓勵臨床使用長效針劑。陳教授指出,根據健保統計,2021年有2.8萬人使用長效針劑,大約只有用到12.3億,因此26億還可以嘉惠更多患者。要維持病人持續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的確是個具挑戰的任務,除了患者及家屬外,若能結合居家醫療團隊提供到宅長效針劑施打,更能提高長效針劑施打的治療順從性。

最後陳教授呼籲,患者和家屬都必須清楚穩定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新一代長效針劑不僅能維持治療效果,副作用也低,臨床患者使用感受良好。他也提醒,如果患者或家屬發覺病情稍有不穩或出現明顯副作用,可隨時回醫院請醫師評估調整劑量。希望透過政府的特別預算,提高病人的使用長效針劑的比例,減少復發、住院和死亡風險。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