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過度使用滑鼠的上班族、銀行行員等,都是「媽媽手」的好發族群。(圖/記者李佳蓉攝)
文/張凱傑(昌盛堂中醫師)
腕隧道症候群,俗稱媽媽手,常見症狀是接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出現持續疼痛或無法使力的現象,醫學上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又稱狄魁文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當拇指用力比讚、抓握或扭轉手腕(擰毛巾)時,會出現疼痛加劇情形。除拇指症狀之外,也常合併有上肢緊繃、局部腫脹等症狀,疼痛範圍可能向前臂延伸。
根據手部解剖位置,拇指側的腱鞘(sheath)下有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及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的肌腱,當腱鞘因反覆勞動、摩擦造成腫脹增厚時,就會壓迫到下方的兩列肌腱,造成局部發炎,刺激周邊的神經,出現拇指疼痛、活動受限、手腕痠麻無力的感覺。
如何自我測試?
可採以下姿勢測試看看自己有無媽媽手:
芬可斯坦測試(Finkelstein test):以四指握大拇指,拉動手腕向下旋轉,如果出現大拇指根部疼痛,甚至無法做出上述動作,則測試結果呈陽性,表示有媽媽手的可能性高,建議儘速就醫及檢查。
Q: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
媽媽手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好發族群以女性居多,其中以家庭主婦及剛生產過後之婦女為大宗,故常被稱之為媽媽手。常見原因是反覆的、過度展開大拇指來出力,例如新產婦在抱新生兒時,因姿勢不良導致媽媽手。其他常見原因還有切菜、釘釘子、抱家中寵物等。過度使用滑鼠的上班族、銀行行員、會計、藥師、美髮師等常需重複手腕動作的職業也是好發族群!
Q:如何透過針灸、結構治療來處理?需要輔以藥方嗎?
媽媽手屬於慢性肌腱炎,常需數月時間慢慢痊癒,臨床上因病患生活中很難避免用到拇指與手腕,容易再次復發。
透過針灸及結構治療,可以加快傷處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以及增加修復。腕隧道症候群在中醫觀點為手腕局部過度勞作,傷及氣血,造成氣血不通,血不榮筋,屬於「筋傷」範疇。針灸可以取陽谿穴及列缺穴,緩解局部腫脹疼痛。結構治療時會沿著肌肉走向,向手肘方向觸摸尋找疼痛點,找到筋結及激痛點,可運用傷科撥筋手法,減少肌筋膜沾黏,達到調養氣血,舒筋活絡效果。
開藥方面,可以輔以活血的貼布,緩解局部的發炎、減緩疼痛,以盡早開始復健運動。
▲中醫師分享腕隧道症候群自測方式。(圖/昌盛堂中醫提供)
Q:腕隧道症候群在家如何保養?
腕隧道症候群屬於過度使用手腕的疾病,除配合針灸及結構治療外,在家也要注意以下幾項原則:
1.充份休息
腕隧道症候群康復的第一要件,需要讓長期使用下而發炎的手腕、拇指得以充分休息。必須立即停止過度使用患處,使用大拇指來捏、拿、搬重物等動作都需盡量避免,才能慢慢改善手部的疼痛與腫脹。急性疼痛期在48小時內建議冰敷,並充分按摩、抬高患肢,在48小時後待紅腫熱痛較緩解才建議熱敷。
2.調整日常姿勢
第二個原則是改變生活習慣,讓已經發炎的組織慢慢痊癒,避免再次受傷。抱嬰兒或家中寵物時,應避免過度張開您的大拇指,而是用雙手托住。也應避免用拇指來用力捏、拿取任何物品,建議同時使用雙手來端,分擔施力,保持手腕及拇指的放鬆。
3.適量運動
當媽媽手的刺痛腫脹明顯時,表示手腕及拇指處在發炎期,建議以休息為主。當疼痛已經緩和或沒有發生,才建議開始以下復健運動。
運動分成三階段,需要循序漸進,一階段的動作沒有出現疼痛感時,才能慢慢增加次數及進行下一階段,避免患處疼痛加劇。
A.被動拉伸
患手拇指朝上,小指平放在桌上,用另一隻手將拇指提起,向上活動,直到感到拇指有牽拉感,再慢慢放下。重複五到十下,一天三次。
B.主動拉伸
如果在做被動拉伸時無疼痛感,則每次可以增加運動次數至十到二十下,且可開始進行拇指的主動拉伸練習。患手掌心朝下平放在桌上,將大拇指慢慢水平打開,向外移動,再將拇指移回。重複十下,一天三次。
C.力量訓練
等到拉伸拇指不會產生不適後,就可以開始訓練手部的伸展及肌力,強化手腕避免媽媽手。
1.橡皮筋運動
將橡皮筋套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上,慢慢張開拇指以感到橡皮圈的張力,可訓練手掌伸指的肌力,重複十下,一天三次。
2.握力練習
手握水瓶,拇指朝上,將手垂在桌子外緣,手下墊毛巾或枕頭,動作時漸漸將水瓶慢慢上舉,維持5秒到10秒,反覆10次,訓練抓握力道。
最後醫師再提醒一下,腕隧道症候群是非常惱人的疾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容易反覆發作。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當出現拇指疼痛時,不要忽略,應充分休息;出現不適後,可盡早接受結構及針灸治療,以提高成效,縮短康復的時間。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