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染新冠!6歲童持續低燒急壞家人 醫從腳趾揪出非典型奪命病

▲▼榮新診所院長潘俊伸說明兒童非典型川崎氏症。(圖/書田診所提供)

▲榮新診所院長潘俊伸說明兒童非典型川崎氏症。(圖/書田診所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6歲陳小妹在疫情期間突然發燒到37.5~38.5度,另出現臉部與頸部泛紅、有地圖舌且下肢輕微水腫等症狀,隔日就診接受流感快篩呈陰性,醫師給予症狀治療病建議返家觀察。到第三天,陳小妹不僅發燒持續,手掌也開始紅腫發燙,家人擔心感染新冠肺炎,再次帶往醫院做PCR,檢驗結果也是陰性,直到第四天複診,才發現是非典型川崎氏症惹禍,嚴重恐奪命。

收治患者的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陳小妹第四天因微燒到醫院複診時,他就懷疑是非典型川崎氏症,建議進一步安排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顯示,個案心臟收縮舒張功能正常,但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管徑出現不規則擴張;隔週再安排心臟超音波追蹤,冠狀動脈管徑依舊有不規則擴張變化,同時也發現手指及腳趾指甲附近開始出現脫皮現象,確診為非典型川崎氏症,建議每日服用阿斯匹靈並持續定期追蹤。

潘俊伸表示,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表現,特別是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對日後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病存在威脅,易有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的問題,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典型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之嬰幼兒,兩歲以下占50%,診斷關鍵除了超過5天的高燒外,還要符合草莓舌、雙側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皮疹、手腳紅腫、頸部淋巴結病變等5大要件。非典型川崎氏症則難以捉摸,臨床上必須配合輔助性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

潘俊伸進一步指出,非典型川崎氏有心臟冠狀動脈發炎或擴大的情形,由於症狀與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確診,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情形比典型川崎氏症嚴重。因此,任何嬰兒或兒童有持續無法解釋的發燒,皮膚陸續出現紅斑、紅疹、腫脹等症狀,即使溫度稍退仍不可掉以輕心,應持續回院所追蹤,由醫師鑑別診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