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飆3倍! 醫點出30年後「無藥可用」重大危機

▲▼新冠期間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增3倍! 醫點出「無藥可用」危機。(圖/記者嚴云岑攝)

▲新冠期間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飆增3倍!醫點出「無藥可用」危機。(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疫情期間部分細菌產生抗藥性比例大幅增加3倍。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我國多項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漸攀升,像是俗稱「藍波」的老藥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RAB)已從72.1%增加到79.2%,另有一項抗藥性細菌增幅達2.7倍。若未能及時控制,2050年每5人就會有一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

抗生素是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良方,然而危害與日俱增的抗生素抗藥性(AMR)議題卻鮮為人知,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11月18至24日訂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導週」,希望提高全球對於AMR認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復德提到,根據衛福部統計,AMR問題若未及時控制,2050年台灣每年恐有3.3萬人因此死亡,相當於每5人就有一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導致我國GDP損失2%,換算下來每年經濟損失恐達3000億台幣。

▲▼新冠期間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增3倍! 醫點出「無藥可用」危機。(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呼籲正確使用抗生素。(圖/記者嚴云岑攝)

究竟哪些抗藥性細菌容易引發死亡危機?根據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監測結果,多項抗藥性細菌比例相較於2012年有大幅增長,除了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RAB)已從72.1%增加到79.2%,增加1.1倍;抗碳青黴烯克雷白氏肺炎菌(CRKP)也從15.9%增加到42.4%,增幅達2.7倍。

「AMR所導致的困境已是進行式!」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怡君表示,根據《感染控制雜誌》2020年發布調查顯示,近9成醫師需合併兩種以上抗生素治療,或者改用廣效型抗生素,7成以上醫師表示,可能會造成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成,預後也會變差。

▲▼新冠期間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增3倍! 醫點出「無藥可用」危機。(圖/記者嚴云岑攝)

▲病毒、結核菌、黴菌都可能產生抗藥性。(圖/記者嚴云岑社攝)

陳宜君指出,降低AMR對臨床影響,民眾除了應不要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要自己買抗生素吃、不要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外,以及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外,藥品儲備也是一大挑戰。根據調查,有4成醫師坦言台灣抗生素取得不易,另有近6成醫師表示曾因抗生素短缺影響病人治療。

「病毒、結核菌、黴菌都可能產生抗藥性!」陳宜君提到,時逢「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導週」,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呼籲,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除了應遵守「四不一要」觀念外,政府更應支持抗生素新藥研發,讓更多抗生素能夠引進台灣。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