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生長激素迷思 為孩子提早留意生長問題

▲▼ 生長激素,身高,生長曲線,小兒科。(圖/翻攝自PIXABAY)

▲台大醫院小兒科童怡靖醫師表示,新生兒出生後家長可依照健康手冊按部就班的照護孩童健康,不過在學齡之後,仍要持續重視生長曲線發展,當「偏離生長曲線」就該及早就醫檢查。(圖/翻攝自PIXABAY)

【企劃特輯】

孩童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身高的決定,遺傳占有八成以上的因素,後天的營養與環境因素也很重要。來到內分泌門診求診的身材矮小孩童絕大多數可能是「家族性身材矮小」或是「青春期延遲體質」。此外病理性身材矮小,除了生長激素缺乏、特定的遺傳性性疾病,也可能因營養不良、心理因素等造成,方須求診小兒內分泌遺傳科釐清原因對症下藥。台大醫院小兒科童怡靖醫師表示,新生兒出生後家長可依照健康手冊按部就班的照護孩童健康,不過在學齡之後,仍要持續重視生長曲線發展,當「偏離生長曲線」就該及早就醫檢查。

若孩子的身高在第3百分位以下,就該留意其生長狀況,童怡靖醫師補充,更精確的說法是「生長偏離曲線」,因為身材矮小可能也關乎遺傳性的因素,舉例來說,若孩子一直都在第75百分位,一路往第25百分位的方向偏離,跨越區間甚多時,就該尋求專科求診。10歲的小美體型正常,到門診時的身高在第10百分位,初步認為並無生長問題,但進一步問診調查,發現小美7歲時的身高在第50百分位,隨著年紀增長卻一路偏離,加上生理功能檢查發現不僅生長激素分泌失能,其他的荷爾蒙分泌也不全,才確診腦垂體因腫瘤破壞,後續在開刀與放射線治療後,再搭配生長激素治療及其他缺乏的荷爾蒙治療,讓小美恢復健康、也有良好的身高發展,不落於人後。

生長激素本是人體腦垂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而現行治療使用的生長激素為1985年開始由基因工程重組製造,與胰島素的發展史類似。童怡靖醫師表示,生長激素健保的適應症為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SHOX基因缺乏症、小胖威利症候群等。另外在出生低體重兒無追趕式生長或是特發性身材矮小的兒童,生長激素也有治療適應症。在治療前,醫療團隊會先謹慎評估孩童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施打,生長激素對於帶有血糖調控風險因子的孩子,可能會增加胰島素阻抗,干擾血中糖分利用與代謝,因此在治療期間,也會定期追蹤孩子血糖等健康指數,加上目前生長激素的治療形式朝向數位化發展,醫師可隨時監測病人是否遵守醫囑與治療及成長情況,在回診時調整腳步。

▲▼生長激素,身高,生長曲線,小兒科。(圖/資料照)

▲台大醫院小兒科童怡靖醫師。(圖/資料照)

網路上有生長激素可能提高致癌風險的迷思,童怡靖醫師說明,生長激素會刺激細胞的生長,理論上可能會使細胞有不正常的生長,臨床上生長激素治療會使血中生長因子增加,目前的長期追蹤研究並沒有確切證據會增加會罹癌風險或死亡率,大多數的風險都與本身原有疾病相關。因此,站在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謹慎評估的角度,「曾得過癌症」與具有「家族癌症遺傳史」的孩童確實有復發風險在,醫師將仔細與家長共同討論作出治療抉擇。

最後,童怡靖醫師呼籲,坊間有許多號稱增進成長的營養素或是成藥以及非由小兒內分泌遺傳科看診的門診,切勿為孩子進行不必要的處置。如同上述所提,生長治療是一門需要專業謹慎評估的事情,若對孩童的生長狀況有任何疑問,應先尋求正規小兒內分泌遺傳科醫師。在疫情期間,若有察覺異樣,更應該及早就醫,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