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一直哭怎麼辦?要馬上抱嗎?心理師2點分析「可以怎麼做」

嬰兒,寶寶。(圖/翻攝自CC0圖庫/Pixabay)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示意圖。(圖/翻攝自CC0圖庫/Pixabay)

文/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琡惠

「他餓了、累了、想睡了都哭,哭聲大、又用力,你沒馬上過去抱起來,他就更哭的更激烈。真的!很累人,到底可以讓寶寶哭多久?!」

「有人說寶寶哭了就要抱!他才會有安全感,之後才好帶;可是老人家又說,一直抱會讓寶寶習慣,以後不抱就不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常常哭,有時候都抱在手上了、還是哭!搞不清楚他要什麼?真的會氣到想丟出窗外!」

「寶寶一直哭,會不會讓他覺得我們都不愛他?沒有人愛他?留下創傷?」

「東西拿不到、不順他的意就躺在地上,哭、尖叫、踢,怕吵到別人、他又還小…,依他吧!等他大一點、聽得懂了,再來教!」

寶寶的哭

與幼兒的工作經驗中,父母經常會提出上述的狀況與困擾。嬰幼兒哭泣時,父母會經驗到「哭泣」所引發的種種感受與衍生出的各種想法。嬰幼兒的哭,總是用盡了全力、尖銳、嘶吼,一聲急過一聲、一聲高過一聲,這些都會引發父母(成人)對於一脆弱、待保護者(寶寶)的想像及內在的焦慮,從而想要快快地停止哭泣、滿足其需求;嬰幼兒的哭甚至會「喚起」父母幼時的哭泣/被忽視經驗,而使得父母惶恐不安。

若再加上,他人(親戚長輩)、專家不同觀點間的拉扯,父母更是無所適從與備感挫折。讓我們先放下父母(成人)對寶寶哭泣的想像與焦慮,重新認識幼兒的哭,再細細思量,做為父母(成人)可以如何回應。

哭是表達的方式

寶寶呱呱墜地、獨立行走探索、牙牙學語地,漸漸成長的過程,哭可說是嬰幼兒用來表達需求最有力、有時也是唯一的方式。飢餓時哭、疼痛時哭、不舒服時哭,嬰幼兒藉由哭來表達需求、強烈地爭取生存;也透過父母的回應,認識周遭環境對其的關注、友愛程度。哭就像是線頭,讓父母循線了解寶寶的需求:滿足想要的事物、移除/解決不想要的事物。因此「寶寶哭了」-「父母抱起」,是一種回應或可說為撫慰—我知道你難過!

因為哭而獲得撫慰的嬰幼兒,能獲得自信、對環境的信任,知道自己的行動可以產生某種反應。但讓哭泣停歇的,是需求得到滿足或移除/解決不想要的事物,因此對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了解寶寶的需求是什麼?父母可以如何對待寶寶的需求?

▲嬰兒,新生兒,懷孕,小孩,寶寶,小寶貝,孩童,小生命,幼兒,baby。(圖/pixabay)

▲寶寶哭泣,家長可以先嘗試瞭解寶寶有何需求,示意圖。(圖/pixabay)

哭是情緒的表達

隨著時間的增長,嬰幼兒遭遇許許多多的狀況,像是:吃、睡、身體的不舒適、心理的苦惱….,哭聲中包含了多樣的情緒,憤怒、苦惱、挫折、害怕….。

當哭聲中的各式情緒及訊息,能得到某種反應(如:撫慰、帶來幫助和舒適),便加強了嬰幼兒與父母間的連結感,也增進了嬰幼兒個人的力量感。因此「寶寶哭了」-「父母抱起」,是一種回應—媽媽來了!媽媽注意到你!

哭與自我撫慰

哭既然是情緒的表達,就需要抒發及被了解,許多時候嬰幼兒的哭,是在此層面。「父母抱起」是撫慰,與現實(實際能/需要採取的行動)是不同的,二者間的不同及並存,讓寶寶在安全的、同時亦是有界限的範圍,認識現實世界,過程中得以學習自我撫慰。

嬰幼兒的自我撫慰對情緒的發展及調節,十分重要,這也是安全、信任、獨立的基石!父母(成人)在旁陪伴,需求無法立即被滿足(卻切合實際的),這些都讓寶寶可以一點一點地面對實際情況,寶寶就會自己找資源度過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寶寶都需要在情緒上像這般設立界線的協助。

▲哭泣,難過,悲傷,傷心,大哭,寶寶,嬰兒,哭鬧。(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寶寶大哭應怎麼處裡?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當寶寶哭了….

先了解、分辨寶寶在表達什麼?

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太熱太冷、累了、累了又不甘願睡等的不舒服、還是哪裡痛….,這需要依賴仔細的觀察及之前的經驗。如:剛剛換過尿布,現在哭了,那是肚子餓吧!

父母需要時間查檢生理的狀況,滿足需求或移除不舒適,過程中父母可以溫柔地抱著寶寶、動動身體,持續地對寶寶說話、讓寶寶感受你的關注,轉換情境、讓寶寶稍微忘記等等。

設立界線的協助

有些時候,嬰幼兒的哭泣,是對現實的情緒反應,如:餓了卻沒辦法立即喝到奶、想吃糖卻不被允許、跌倒擦傷了、看醫生打針等等。

這時父母可以輕拍寶寶、口語安慰,平靜地陪伴其寶寶面對實際情況。像是:「媽媽知道你肚子餓才大哭,等等媽媽泡牛奶喔。」父母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幫助寶寶學習傷心、憤怒、挫折、孤單,無論他們當下的感覺有多強烈,這些情緒並不會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仍可以開心地迎接明天。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