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痛風謹記「3少1多」 醫曝「一個錯誤行為」恐加速腎臟惡化

▲痛風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痛風問題最常發生在足部。圖片來源:pixabay)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有人形容,痛風發作起來,如千刀萬剮,叫人痛不欲生,必須靠著止痛藥,平息那連風吹過都椎心的痛。但,救急的止痛藥,有時卻可能侵蝕病人的腎功能。

60多歲張先生,最近身體檢查被醫師警告,可能已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的他不解,為何腎臟病找上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一步求診,並經過醫師問診,他才想起這半年來,時常痛風發作,一個月就出現2~3次關節腫痛,每次發作時便吞止痛藥;而且檢查發現,尿酸值超標,腎臟也有許多結石。直到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痛風,一個月後,痛風終於不再發作,尿酸值恢復正常,腎功能也略微回升。

什麼是痛風?


根據2010年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顯示,台灣的痛風盛行率為6.24%,相當於140萬人左右有程度不一的痛風困擾,男性又比女性多。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解釋,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者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血中尿酸濃度上升,於是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

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等,都是尿酸鹽晶體沉積在組織或關節腔內引起的病變。

痛風發作的部位則以關節處為主,又以腳的大拇指關節處最常見,常在半夜突然嚴重紅腫熱痛,其他像是腳踝、膝關節、肘關節等也可能發生。有時不治療,發作數天到一週內就會自行緩解,可能一個月發生數次,也可能數年才發作一次。

痛風發作怎麼辦?


由於急性痛風發作起來疼痛難耐,除了使用消炎藥「秋水仙素」之外,通常還會搭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來止痛。

如果急性症狀緩解之後1~2週,血中尿酸值還是過高,則可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或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不過何醫師提醒,這類藥物可能使急性症狀更惡化,不建議在急性發作時使用。

此外,有些病人在第一次痛風發作後沒有接受治療,或長期尿酸控制不佳,尿酸鈉鹽的結晶會累積成痛風石。雖然慢性痛風石不像急性痛風發作時會引發劇痛,經年累月堆積卻可能損害關節、內臟器官,不慎磨破皮膚還可能引發細菌感染。

YouTuber榜哥日前分享,一顆陪伴他10幾年的痛風石腫大如貢丸,上頭還有如青春痘白頭般的白點,醫護人員替他進行簡單的清創,只見如流沙般的白色汁液不斷冒出。

但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郭克林指出,戳破痛風石並不是常規的醫療處置方法,也不建議民眾自己這樣做。戳破痛風石只是讓皮下的結晶體流出來,稍微消腫,但深及關節處的結晶石還是無法清除,且有傷口感染、難以癒合的風險。

郭醫師表示,通常痛風石已經影響關節,出現關節破壞變形、嚴重疼痛、或活動受限等,才會手術清除痛風石,否則一般來說藥物治療就能溶解。

(大部分痛風患者可以多喝水,幫助排出尿酸,但如果腎臟排水功能不佳,就不建議喝太多水。圖片來源:劉國泰)


尿酸沉澱、過量服用止痛藥,加速腎臟功能惡化


慢性腎衰竭、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容易罹患痛風,但反過來,痛風的人也容易出現腎功能下降,何一成醫師指出主要原因有2:

● 尿酸沉澱在腎臟: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如果結石太大,可能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此外,尿酸結晶也會沉澱在腎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

● 過量服用止痛藥:偶爾痛風發作使用止痛藥的影響不大,但有些病人發作次數較頻繁,容易過量服用止痛藥,尤其腎功能不佳的人不建議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病人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腎功能狀況,造成腎功能下降。

因此,痛風發作最好就醫評估治療方法,尤其較頻繁、一個月發作2次以上,或者關節已經出現損傷、痛風石、尿酸性腎病變等,就可以考慮使用預防性用藥,控制尿酸,預防痛風發作。

此外,痛風病人飲食也要掌握3少1多:

● 3少:少吃高普林食物,包括酒精、動物內臟、蝦蟹貝類。

● 1多:大部分患者可以多喝水,幫助排出尿酸。但郭克林醫師提醒,少數患者如果腎臟排水功能不佳、容易下肢水腫的病人,就不建議喝太多水


延伸閱讀:

痛風發作喝梅子汁可改善? 醫提醒2點必注意

遠離膝蓋痛 牛奶、番茄...等7種食物最好少吃

痛風石就像「骨頭裡的粉筆灰」!如何避免引發關節退化、腎衰竭 醫師告訴你

膳食纖維是地瓜葉5倍、還能防止痛風 你一定得認識「蔬菜之王」

哪裡痛都吃止痛藥? 一張圖搞懂怎麼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