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呼吸費力、易盜汗 醫曝「可能疾病」...放任恐致心衰竭

▲新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2歲女童「開放性動脈導管」隱憂不再。(圖/長庚醫院提供)

▲2歲周小妹經過兒童心導管介入治療後已恢復健康。(圖/土城醫院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2歲多的周小妹,出生後經由新生兒超音波檢查發現「開放性動脈導管」,持續二年在門診追蹤,雖無立即危險,但若放任不理,可能倒導致持續動脈高壓及心衰竭風險,今年8月接受醫師建議,接受兒童心導管介入治療,1小時內完成動脈導管封堵手術,術後恢復良好,2天後順利出院。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臟內科鍾宏濤主任暨土城醫院主治醫師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約1/2000,佔所有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5~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脈導管是一條胎兒期介於降主動脈和肺動脈間的血管,若在出生2~4週後仍未關閉,即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出生後開始肺循環,主動脈會將高血氧的血液送到全身,肺動脈會將低血氧的血液送到肺臟,因此動脈導管就無其生理作用,若未關閉可能出現呼吸急促、餵食困難、活動力不佳、體重增加緩慢等症狀。該血管若一直持續存在,甚至會導致持續肺動脈高血壓及心臟衰竭。

▲新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2歲女童「開放性動脈導管」隱憂不再。(圖/長庚醫院提供)

動脈導管成因。(圖/長庚醫院提供)

土城醫院兒童心臟內科莊奇錫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症狀不是很明顯,若家長有觀察到病童心跳快、呼吸喘費力、餵食困難易疲倦、易盜汗、生長遲緩等症狀,甚至是兒科醫師聽診發現有心雜音時就必須盡早尋求兒童心臟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確診與治療。

莊奇錫目前「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是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X光透視夏,利用導管治療異常的心臟結構,目前已廣泛用於治療各類先天性心臟疾病。他表示,這種治療方式與傳統開心手術相比,優點是傷口小、無手術疤痕、不需插管及全身麻醉,術後恢復快、住院天數少、疼痛感及併發症少。

土城醫院兒童內科部陳力振主任表示,兒童是每個家庭的寶貝,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兒童健康的成長,是醫院也是每位兒科醫師的使命。因此有心臟疾患的病童應儘早就醫,接受診斷、門診追蹤,或是心臟超音波檢查及心導管術介入治療,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和未來人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