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也會退化?! 小心會痛的後天性扁平足

▲成大醫院柯伯彥醫師提醒指出,足踝問題要趁早確定病因,以能及早治療,並預防疾病的惡化,民眾要提高警覺,馬上就醫檢查。(圖/記者林悅翻攝)

▲成大醫院柯伯彥醫師提醒指出,足踝問題要趁早確定病因,以能及早治療,並預防疾病的惡化,民眾要提高警覺,馬上就醫檢查。(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骨科部足踝關節科柯伯彥醫師表示,足弓型態是由足部骨骼楔形結構、骨骼間韌帶、足底筋膜等來維持,但跨過踝關節的脛後肌肌腱,也扮演很重要的「腳」色,可以想像成是吊橋的纜繩,藉由懸吊舟狀骨來幫忙維持足弓的型態,當脛後肌肌腱失能時,會影響到足弓的型態,造成「後天性」的扁平足,帶給患者久站久走的不適。

柯伯彥醫師舉案例說明,1名50多歲的王太太是專職家庭主婦,照顧公婆兼打理家事,除肥胖問題,她自認身體不錯,沒有血糖血壓等問題,1年前不小心扭到腳踝,王太太發現長時間站立及步行時,內踝及足部內側足弓處(簡稱內足)總會感到劇烈疼痛,接受半年復健及足弓墊治療後仍不見起色;到成大醫院就診發現為脛後肌肌腱失能,影像檢查發現附舟狀骨,經脛後肌肌腱腱鞘清創、附舟狀骨切除,及肌腱和舟狀骨附著點再縫合,並做了3個月的復健,終於減緩了久站久走的內足不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柯伯彥醫師表示,脛後肌肌腱失能的成因主要有:1、肥胖:肥胖真的是骨科疾病的好朋友,肥胖會增加脛後肌肌腱的負荷。2、附舟狀骨:附舟狀骨為附生骨的一種,因軟骨在發育過程骨化時,沒有和相鄰的骨骼結構融合為一塊骨頭,附生骨有可能發生在身體許多地方。若病患的附舟狀骨沒有因外傷造成其不穩定,足踝功能其實和一般人無異。但若外傷引起舟狀骨不穩定,而影響脛後肌肌腱的附著張力,便會引起內足的疼痛。3、老化:脛後肌肌腱在舟狀骨附著處,屬於供血較少區域,當年紀增長,如遭遇傷害,脛後肌肌腱會因自癒能力降低而引起功能不良。

柯伯彥醫師表示,脛後肌肌腱失能造成的後天性扁平足,治療會依病程不同而有差異,依其嚴重程度不同為:1、第一級:脛後肌發炎,但足部還無扁平足變形;可考慮藥物、復健、足弓墊減壓、減重等方式,若治療效果不佳且有附舟狀骨,可考慮脛後肌肌腱腱鞘清創、附舟狀骨切除及肌腱和舟狀骨附著點再縫合。2、第二級:足部著地時扁平,但懸空時可看到足弓;此時為可動性扁平足,因脛後肌肌腱不但發炎且合併了肌腱無力,可考慮肌腱轉位及跟骨截骨矯正。

3、第三級:足部即使懸空也是扁平;此時為不可動性扁平足,需依不同變形程度,選擇肌腱轉位、外側及後側過緊肌腱延長、跟骨截骨矯正等,甚至須配合部分關節融合手術。4、第四級:不可動性扁平足合併退化性關節炎;此時只能破壞已變形的關節,執行距下關節、距骨舟狀骨關節、跟骨立方骨關節的3關節融合術,回復中足及後足關節正確的相對位置,以幫助病患可以輕鬆行走、不引起疼痛。不過,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關節要完全融合,但遺憾的是術後關節融合度通常較低,手術效果不佳,且為了確保關節的融合,還需要長時間使用輔具保護,及後續下肢肌力及行走的復建。

柯伯彥醫師提醒指出,足踝問題要趁早確定病因,以能及早治療,並預防疾病的惡化,原本有足弓的腳,若肉眼能看出足弓塌陷的變化、雙足足弓不對稱,因後天性扁平足通常發生在單隻腳,鮮少兩側都發生,還常合併有內足疼痛,一定要提高警覺,馬上就醫檢查。

·隨身攜帶、隨時急救,連指緣都可搽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