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側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 傷口小卻有極高滿意度!

▲郭綜合醫院微創關節重建中心賴國安醫師指出,微創側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傷口小卻有極高滿意度。(圖/記者林悅攝)

▲郭綜合醫院微創關節重建中心賴國安醫師指出,微創側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傷口小卻有極高滿意度。(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郭綜合醫院微創關節重建中心賴國安醫師指出,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自成熟至今已經將近80年,滿意度極高,是最成功的手術之一,也造福了全球無數病患,惟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起碼15公分以上,微創側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則傷口小卻有極高滿意度!

賴國安醫師指出,傳統的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切入口,可經由前開,前側開、側開、後側開、後開與經大轉子等方式進入關節。上世紀的骨科醫師崇尚Big Surgeon,Big surgery(大醫師,大手術)的概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起碼15公分以上,甚至有大師級的醫師主張為了認清大神經和大血管以免誤傷,而建議作30公分以上的傷口。當然手術時間較長,失血較多,感染率較高,病人的疼痛也較強,需多日臥床,住院日數偏長,成本偏高,而且脫臼率也偏高,必須限制病人的姿勢與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0年左右,美國關節重建(人工關節)手術由於保險公司大幅下修給付,已成為各家醫院賠錢的項目。但是由於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對於關節重建的需求卻大幅增加,為了保持競爭力,於是逐漸發展出能使住院天數下降與減少併發症的方法以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微創」關節重建手術。

賴國安醫師說,不熟悉在小傷口下執行手術,卻可能造成人工關節放置位置與方向的失準,甚至於造成嚴重的危害和併發症,所以也飽受質疑,小傷口不等於「微創」!有文獻常以手術傷口大小來定義微創關節重建手術(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10公分)。但是為了縮小傷口而犧牲手術品質,甚至於危及病人是非常不合理的事。微創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手術團隊在不減損手術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其全力減少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減少組織傷害,降低生理與心理的痛苦,並且促進早日癒合與功能復原的態度與作為,而不只是傷口小。

賴國安醫師自1986年起沿用Hardinge側開的方法來執行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對於非複雜的初次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傷口大小,維持在10到15公分之間。2000年之後,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逐漸縮小傷口,在2002年以後已可以達到5到8公分之間,自2002至2019年共有超過300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以徒手側開微創完成。手術絕大部分都在30分鐘內完成,出血量極少,不到3%需要輸血,術後不必夾枕頭,麻醉退後就可以下床行走,不必限制病人活動,可以坐、可以開車、可以騎車,非常罕見置放位置不良與脫臼。功能恢復快速良好是徒手微創側開的最大好處,缺點是短期內抬腿和張腿較為無力或有疼痛感,建議4至6週後再做抬腿和張腿的運動。

賴國安醫師舉案例說明,61歲女性雙側髖關節成形不良造成退化關節炎,右側徒手側開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傷口只有5公分,完美的植入位置與角度。另名73歲男性右側髖關節退化,徒手側開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下刀之後7分鐘已完成人工全髖關節植入,完美的植入位置與角度。還有1名73歲男性雙側髖關節退化,一次完成雙側徒手側開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血色素15.0gm/dl,術後第3天12.7gm/dl。不必輸血,絕大部分一次雙側徒手側開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都不必輸血。

賴國安醫師強調,微創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並沒有捷徑,必須在不危害病患的前題下,不斷地訓練精進,累積了足夠的能力和經驗之後才可能達到完善。他建議對微創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有興趣的年輕醫師,可以沿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在安全無虞的前題下,逐漸縮小傷口,隨著可以在小傷口穩定精準工作的能力提昇和經驗的累積,自然可以達到真正「微創」的境界。

・含積雪草萃取精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