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生物製劑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趨勢

▲成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貞醫師指出,依研究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4個月後的患者,平均可改善70%病灶嚴重度,甚至有將近40%患者可達病灶幾乎清除改善的程度。(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成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貞醫師指出,依研究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4個月後的患者,平均可改善70%病灶嚴重度,甚至有將近40%患者可達病灶幾乎清除改善的程度。(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有異位性皮膚炎及過敏性鼻炎病史的,一直飽受全身性反覆搔癢及多處抓傷困擾,嚴重時甚至影響專注及睡眠,後來因公司新合作案加班時數增加,身心承受壓力,使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快速惡化,經成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貞醫師給予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治療約4個月後,患者軀幹及四肢病灶均改善,也得到穩定控制。

廖怡貞醫師指出,該名25歲患者多年來不定期就醫,都只能暫時緩解症狀,嚴重時影響日間專注度及夜間睡眠,後來因身心承受較大壓力,原本不穩定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快速惡化,原本僅全身性脫屑、粗糙的狀況,不到1星期擴展成全身超過70%泛紅且脫屑的皮疹,伴隨有分泌物的抓傷傷口,導致全身疼痛緊繃完全無法入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貞醫師指出,依研究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4個月後的患者,平均可改善70%病灶嚴重度,甚至有將近40%患者可達病灶幾乎清除改善的程度。(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在了解患者病史後,除立即給予治療以緩解急性皮膚炎外,也建議患者考慮接受國內已核准使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以達長期穩定控制病情的效果,在治療約4個月後,患者軀幹及四肢病灶均改善,也得到穩定控制。

廖怡貞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與第二型免疫反應相關的過敏性疾病,而細胞激素IL-4與IL-13介白素主導第二型免疫反應。新型生物製劑藉由阻斷IL-4與IL-13受體,進而阻止發炎相關的免疫反應,使得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依研究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4個月後的患者,平均可改善70%病灶嚴重度,甚至有將近40%患者可達病灶幾乎清除改善的程度。

新型生物製劑主要用在治療中重度、且對局部處方治療控制不佳的18歲以上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央健保署於2019年12月開始給付此項藥物治療。但依健保規範,患者須先使用2種口服免疫抑制藥物的足量治療各3個月及照光治療3個月,且疾病嚴重度(EASI評分)仍有20分、體表面積30%以上,才能以事前審查方式申請使用針劑。

▲成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貞醫師指出,依研究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4個月後的患者,平均可改善70%病灶嚴重度,甚至有將近40%患者可達病灶幾乎清除改善的程度。(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環境因子有關,患者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病。廖怡貞醫師指出,一半以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嬰兒時期就出現臨床症狀;僅少部分患者的症狀會隨時間而改善。由於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令患者相當困擾。

廖怡貞醫師表示,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會建議每天塗抹1-2次的乳液當日常照護,以改善皮膚較為乾燥粗糙的問題;但若皮膚炎情況較嚴重時,需由專科醫師處方合適強度及劑量的外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膏治療,迅速緩解搔癢及紅腫的症狀,以免年幼患者因反覆搔抓而造成感染或皮膚增厚的惡性循環。廖怡貞醫師並提醒要依照醫囑用藥,以免過度使用藥物,造成皮膚萎縮變薄及微血管增加等副作用。

廖怡貞醫師說,有些中度或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在外用及口服藥物治療後,身體仍有大面積皮膚炎病灶,則應考慮合併紫外線照光治療。紫外線可以抑制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反應, 達到有效緩和皮膚紅疹的效果。

票據換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