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材訂上限「心臟科佔最多」 醫嘆:價差賣的是服務水準

▲▼開刀,手術,手術室,醫生,病人,醫療,健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自費醫材訂上限「心臟科佔最多」,醫嘆:價差賣的是服務水準。(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健保署幫8大類自費醫材訂差額收費上限,8月起高達89%的醫材都得調降。對此,心臟科醫師批評,價差賣的是服務水準,「市場機制不該被干預」,像是有人用昂貴食材煮出好吃的牛肉麵,現在卻因價格上限,食材不敷成本放棄,未來民眾都只能喝到普通湯頭,「這種齊頭式平等,反而更不公平。」

依據健保署公告,需訂定自付差額上限的八大類醫材,分別為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人工水晶體、人工心律調節器、人工髖關節、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等。新制上路後,醫院若使用健保規範的差額醫材,就須遵守收費上限,若被查獲超額收費,則會依違約記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部知名醫院不具名心臟科醫師表示,被健保列入自費醫材上限的8類醫材,有5累就與心臟科有關。健保目前僅給付冠狀動脈「裸」支架,但去年到國外參加醫學年會時,已建議全面已塗藥支架代替。由於每個民眾預算不同,有人想選擇較新穎、昂貴的塗藥支架,也是個人自由,價格上限不該由健保一刀切。

▲健保,健保署。(圖/記者嚴云岑攝)

▲健保署資料照。(圖/記者嚴云岑攝)

此外,該醫師也提到,每個醫院的醫師成本、經驗值不同,醫院根據管理情況訂出合理價碼,是市場機制,像是有些醫院層級比較高,就須要用額外作為,讓手術結果更好。政府在未考慮消費者與提供者契約、不管營運成本前提下,對自費醫材一刀砍下去,長遠來看,最終還是由民眾承受苦果。

該醫師舉例,台灣的藥價長年被健保控制,很多國外研發的新藥要推亞洲市場,都是先給日韓等國,最後一站才選台灣。而若遇缺藥,台灣子公司在與原廠調貨時,態度也都很卑微,「人家在這裡賺不到錢,為何要先給你。」

他說,此次健保大刀伸向自費醫材,恐會讓新興醫材落入相同處境。另就醫院端來看,有些醫院怕使用新醫材虧錢,就會請醫師鼓勵民眾不要施作,最後導致整體發展駐足不前。

該醫師提到,台灣就醫可近性高,加上網路資訊發達,民眾可以自己多比較,選擇想使用價格可接受的醫材,由健保來干預價格,真的沒必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