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恐爆菌?醫曝研究…土壤「符合3條件」氣溶膠最多:小雨更可怕

下雨天。(圖/Pixabay)

▲下雨天可能會濺起土壤中的細菌?聽聽醫師怎麼說。(示意圖/Pixabay)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受到梅雨鋒面影響,全台連日帶來致災性的暴雨,台南19日甚至驚傳路樹倒塌壓人的意外。到處濕漉漉的情況下,有人關心「雨天走在路上,要不要戴口罩?」這問題讓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傷透腦筋,他先引述研究分析「雨水味道的真相」, 只要土壤符合3種條件,細菌可能在雨天傳播的驚人發現。

近日全台暴雨,一出門就被淋成落湯雞!黃軒PO文回應網友提問:「雨天走在路上,要不要戴口罩?」他指出,當天空忽然落下雨水在乾燥的土地上,會聞到濃濃的土壤味。美國MIT團隊在2015年用高速解析度的攝影機拍攝影像,發現「雨水會產生氣溶膠」,當落下的水滴與地面接觸時,會捕獲微小的氣泡,其上升後破裂進而形成大量噴霧較小的水滴或氣溶膠,這種機制可解釋為「潮土油」的味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引述《Bioaerosol generation by raindrops on soil》資料指出,早在1964年澳洲科學家即發表過,在乾旱氣候下,自然界的植物為了生存會滲出油以抑制水分流失,而這些油也會被土吸收,當這些油與細菌代謝物「土臭素」一起釋放至空中,人們才會在下雨的乾旱處,聞到潮土油的味道。

▲▼蔬菜,施肥,土壤,洋蔥,青菜,地瓜葉。(圖/翻攝自pixabay)

▲研究發現,只要土壤符合3種條件會產生較多氣溶膠。(示意圖/Pixabay)

土壤細菌可靠著氣溶膠傳播?黃軒接著說,在英國有些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如「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已知會導致人類肺部感染,而英國科學家注意到下雨後,感染該疾病的患者數會增加,因此一直推測這種特殊的土壤細菌是否會在降雨後散佈到空氣中,再成為氣溶膠被人體吸入。

黃軒指出,研究人員研究下雨對3種土壤細菌是否會形成氣溶膠傳播,結果發現土壤溫度約為攝氏30度以下,飛沫產生的氣溶膠數量最多,與熱帶地區土壤溫度相似;此外,當雨滴滴在「砂質黏土」上時,會產生更多氣溶膠,因為在形成任何氣泡或氣溶膠前,沙子往往已完全吸收雨滴。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當雨滴以每秒1.4~1.7公尺的速度落下十,形成的氣溶膠量越高,「約為小雨淋的強度」。

▲▼下雨,雨天,天氣,積水,豪大雨,雷陣雨,梅雨,降雨,氣象,行車安全,雨天行車,交通安全,機車,通勤,交通。(圖/記者李毓康攝)

▲醫師提醒,土壤中飛起的病菌要感染人機率不大,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仍為首要關鍵。(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研究小組收集雨滴形成的氣溶膠,並將它們轉移至培養皿中,以計算每種氣溶膠中細菌的數量。黃軒指出,雨滴中的細菌數量多寡取決於土壤的類型、土壤中細菌的密度、土壤溫度及雨滴的撞擊速度,「如果這種空氣傳播的細菌,又被風吹,就會飄到更遠的地方,這些細菌可能會傳播一段很長的距離,然後再落回到地面上,落在一個新的土壤位置上,再等下次的下雨,產生氣溶膠再帶它們出遊找感染宿主了。」

黃軒也提醒,一般民眾只要保持衞生習慣「戴口罩,勤洗手」,土壤飛起來的細微病菌要感染在人類身上,機率不會太高,「不管是雨天或晴天,還是要記得防疫新生活的措施,才是正確的喔。」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