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新生兒聽損篩檢快6倍 原有國研院「超級電腦」幫撐腰

▲耳朵,中耳炎。(圖/pixabay)

▲新生兒聽損示意圖。(圖/pixabay)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聽損兒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影響腦部發展,台大醫院推動「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結合基因醫學部與耳鼻喉部,攜手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中心等單位基因分析平台,從人體2萬多個基因中,抽絲剝繭找出聽損基因,透過超級電腦台灣AI雲分析及加速效果,讓檢測加速4~6倍,幫助聽損兒重獲新「聲」。

聽力是語言、學習、溝通交流重要接收能力,新生兒聽損之所以難察覺,是因為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孩童不全然對聲音沒有反應,也讓家長疏於留意,其中又以「單側聽損」最常見,有不少案例是因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是聽損引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吳振吉醫師表示,在新式聽損基因檢測工具出現前,先聽性聽損兒有70%找不出原因,往往導致臨床決策及遺傳諮詢困難,也使一些聽損兒童錯過黃金期。依據國健署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的發生率約千分之3~4,每年有超過700位聽損兒需接受進一步治療。

▲台大醫院AI聽損。(圖/記者嚴云岑攝)

▲新生兒聽損分級。(圖/記者嚴云岑攝)

國研院國網中心與台大醫院合作,提供為期3年百萬元核心運算小時數的台灣AI雲計算資源,以及整合儲存及定序流程服務,相當於提供1000位以上聽損兒童診斷分析的計算資源,讓檢測過程加速4~6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診斷及治療。

吳振吉表示,聽損依照可接收的分貝量,分為輕度聽損、中度聽損、重度聽損及極重度聽損,只有極重度聽損需植入電子耳。不過,由於影響兒童聽損的基因有近300組,若未找出對應基因,醫師也不敢貿然動刀。

▲台大醫院AI聽損。(圖/記者嚴云岑攝)

▲國家實驗室「超級電腦」幫撐腰!台大新生兒聽損篩檢快6倍。(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傳統基因檢測只能針對3組常見的聽損基因進行定序,次世代定序一次可掃幾百組,加上高效能CPU運算,也能讓時間從6天縮短為1天多,不僅檢測過程大為縮短,也讓醫師在執刀前更為篤定。

吳振吉提醒,台灣新生兒聽損分為「感音型」與「神經型」2大類,有2~8%的輕度聽損不易被診斷,加上遲發性聽損,18歲以前約有2~3%會被揪出。聽損的黃金治療期為出生6個月以內,若超過無論聽力、語言與閱讀能力都會受影響,提醒家長若發現新生兒對垃圾車、大聲關門等聲音沒有反應,就要儘早帶往醫院檢查。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