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肝炎完整檢驗 有助醫師正確下藥治療與評估

▲郭綜合醫院檢驗科葉駿達組長指出,若有感染HCV風險或確認感染的人,應向醫療單位諮詢求診,儘早接受衛教、篩檢與治療,掌握自身健康並避免傳染給他人。(圖/記者林悅攝)

▲郭綜合醫院檢驗科葉駿達組長指出,若有感染HCV風險或確認感染的人,應向醫療單位諮詢求診,儘早接受衛教、篩檢與治療,掌握自身健康並避免傳染給他人。(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郭綜合醫院檢驗科葉駿達組長指出,C型肝炎由C型肝炎病毒所感染引起,經由共用針具、牙刷或刮鬍刀、性行為或懷孕等因素,透過皮膚或黏膜傳染給他人或胎兒,被感染者即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據研究統計,5至20%患有慢性肝炎的病患可能進展成肝硬化,其中約1至5%的病患可能會發展成肝癌,不可不慎!

葉駿達組長說,根據國民健康局每年所公布國人之10大死因,會發現慢性肝病與肝硬化常居榜上,其中又以感染B、C型肝炎病毒為主要之成病原因,也因此成為了眾所皆知的「國病」,現今隨著B肝疫苗之全面施打,35歲以下之年輕族群的B肝帶原率已大幅降到1%以下,足見其預防成效,而目前全台感染C肝人數約40萬人,盛行率約1.7至3%,政府對C型肝炎之預防與治療,也有一套新措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來說,可透過檢測肝功能指標(如:GOT,GPT,胎兒蛋白AFP…等),可初步了解肝臟是否健康;另外可以檢測體內是否有C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antibody),知道自己是否已受到HCV之感染。若發現HCV抗體陽性,可進一步檢驗身體中HCV的病毒量與基因型別,以提供治療用藥之方向;利用腹部超音波或病理切片檢查,偵測篩檢肝臟受損或病變之程度。藉由不同檢測工具,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葉駿達組長舉案例說明,1名44歲陳先生,因患有慢性C型肝炎而來院諮詢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 DAA)之治療。經實驗室檢查,該病患之肝功能指標偏高,HCV抗體檢測陽性,HCV病毒量達4000000IU/mL(參考值:<6.1IU/mL),其基因型為第1b型;另外腹部超音波發現其有脂肪肝實質化變化、膽結石與息肉。爾後接受抗病毒藥Zepatier與Ribavirin之療程,一個月後追蹤治療效果,即見該病患之肝功能指標回復正常值,HCV病毒量也幾乎測定不到了。持續追蹤3個月,皆未見肝功能異常,HCV病毒量也未再上升。

另名45歲的翁先生,過去有慢性C型肝炎與第2型糖尿病之病史,因持續疲倦、無力與體重減輕而來院求診。透過實驗室檢查,發現其肝功能指標偏高,HCV抗體檢測陽性,HCV病毒量達6710000IU/mL,其基因型為第6型,合併腹部超音波有中等程度脂肪肝與膽道良性腫瘤。後續建議接受抗病毒藥Harvoni與Ribavirin之12週療程,1個月後回診追蹤,HCV病毒量已降至39IU/mL。持續追蹤半年,肝功能指標皆穩定正常,且病毒量也已測不到了。

由於迄今未有C肝疫苗可提供保護,所以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降低HCV感染之風險。避免與他人共用刮鬍刀、牙刷或針具,接受穿耳洞或刺青前,其工具須充分消毒殺菌,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不從事無保護的性行為,醫療從業人員在執行病患之醫療處置時,應採取預防及保護措施。若有感染HCV風險或確認感染的人,應向醫療單位諮詢求診,儘早發現並及早接受衛教、篩檢與治療,掌握自身健康並避免傳染給他人。

葉駿達組長說,台灣於2015年起,通過數種抗病毒藥物之上市與健保給付,衛生福利部進一步於2019年發表「2018至2025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白皮書,計劃透過有效治療且減少傳染源、擬訂導入篩檢方案與健檢服務合作、預防新感染及已治癒病人再感染之發生,以期有效減少HCV的傳播,降低C型肝炎之發生,達成全世界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之目標。避免可能感染HCV的風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