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內「二度心梗」竟是高血脂惹禍。(圖/示意圖/pixabay)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50歲的郭先生2年前在家中昏倒,送醫後發現有高血脂、高血壓,且心臟血管已堵塞,需緊急裝心臟支架救命。出院後雖服用使他汀藥物治療,卻因成效不彰,出現胸悶、頭痛等情形,不久後又因心肌梗塞入院,檢查才知他的壞膽固醇高達160 mg/dL,濃稠血脂附在血管壁上,才會讓心血管疾病一再發生。
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分別佔了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及第四位,其致死主因就是「高血脂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黃柏勳祕書長表示,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而血脂異常升高是動脈血管硬化的主因,將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建議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肝病、甲狀腺功能過低等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
目前我國對極高風險、高風險與單純糖尿病族群的壞膽固醇控制建議,分別為70 mg/dL、100 mg/dL與115 mg/dL。其中極高風險族群包括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者;單純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則屬於高風險群。
▲血脂中壞膽固醇過高,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元凶。(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李貽恒理事長表示,根據最新發表的2019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極高風險群的壞膽固醇應控制目標,應下修至55 mg/dL;已接受史他汀藥物治療,仍在2年內發生第2次心血管事件者,更須控制在40 mg/dL以下。至於高風險群,目標則降至70 mg/dL,無其他危險因素的年輕糖尿病患者也降至100 mg/dL,若單靠傳統藥物無法達到建議目標,可在醫師建議下行搭配治療。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莊文博表示,傳統治療高血脂症多以史他汀類藥物為主,然而每增加一倍劑量,也只能多降6%的壞膽固醇;若為增強效果而加重劑量,肌肉酸痛、橫紋肌溶解等副作用風險亦將隨之上升。近年來研究已發現,PCSK9抑制劑合併史他汀治療,可進一步降低缺血性事件或死亡的發生風險達15%以上,成為患者一大福音。
而在2年內兩度從鬼門關撿回性命的郭先生,也下定決心積極面對治療,與醫師溝通後除使用傳統史他汀類藥物外,再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成功將壞膽固醇數值降至40-55 mg / dL之間,至今控制良好,胸悶、頭痛等現象也都改善許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