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行失智患者曾忠輝(左)與太太合影。(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70歲的曾忠輝,罹患血管型失智症逾10年,每天仍維持上午5、6點起床,到附近公園運動後,再幫妻子買早餐回家。太太周惠唲表示,先生過去喜歡打高爾夫球,現在喜歡健走,感謝他保有良好運動習慣,讓症狀維持不惡化。
2019年長庚永慶盃路跑活動將於9月22日在台北、嘉義、高雄三地同日開跑,長庚醫院21日舉辦記者會,宣導運動對預防失智的好處,曾先生夫婦也以「另類見證人」的身份出席參與,分享運動對生活帶來的改變。
「台灣每12位老人,就有一位失智。」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5月公布「認知障礙與失智症風險降低:WHO指引」,提出了12項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式,其中運動排行第一;與戒煙、高血壓處理一樣,都是強烈建議的項目。
▲肌肉分泌伊麗絲素對大腦的影響。
「運動能減緩認知障礙的惡化,具有預防失智的功效。」徐文俊提到,運動後肌肉會釋出「伊麗絲素」,傳送到大腦可阻擋乙型類澱粉沈積,防止退化。慢跑或健走都則屬有氧運動的一種,可讓心血管維持良好運作,並且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與過重等「四高」,進而降低血管型失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
周惠唲提到,先生是在10年前中風,一併檢查出失智症,為了不讓先生因高爾夫球打不進洞產生挫折感,她開始帶先生到公園走路,也透過搭公車唸站牌訓練記憶力,至今病況維持良好,也因保持運動習慣,中風以來皆未復發。
曾忠輝也分享自身經驗,他現在到公園走路,都會把手指撐開用力拍手,刺激手部神經傳導到腦部,「我的手也會感覺麻麻的,就像運動一樣。」此外,他還會透過拉單槓、騎腳踏車等簡單老年人運動,保持肌肉活力兼刺激腦部。
▲曾忠輝確診失智症後,天天都會到公園運動。
徐文俊表示,為了預防失智症及避免症狀惡化,WHO建議65歲以上,每週需要有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是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而且每次運動都必須持續1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有氧運動程度。若是個人狀況允許,運動時間可以逐步增加至300分鐘中強度或是150分鐘高強度,將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周惠唲鼓勵,所有的病友及家屬盡量走出戶外,將運動概念融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失智者的喜好,創造誘因讓失智者願意出門,幫助他們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體,相信家屬們也都能越照顧越輕鬆。
讀者迴響